四川民族学院 - 《四川民族学院报》
方
倘若去
远
作者:肖雨竺




!!!!!!上周哥哥两口子和他的几个战友一起去西藏,路过此地时,问我要不要一起去。我思来想去还是拒绝了,他们也急着赶路,便没再劝我。等他们走了一刻钟之后,我便开始后悔了。
我总这样,遇到事儿就会想很多。比如这次,我就想着班上还有事务等着我去做;毕业论文老师找我了怎么办;还要给辅导员请假,万一她不同意怎么办……一系列问题蜂拥而至,于是我便极不情愿地错失了这趟梦寐以求的旅行。后来看到哥哥和姐姐的朋友圈里最美318国道旁的风景、湛蓝的天空、雄伟的布达拉宫,还有绮丽的日照珠峰等等,惹得我是羡慕至极。室友也说我傻,多好的机会啊,为什么要为了那些小事而放弃呢?
梁实秋先生说:“我们中国人是最怕旅行的一个民族。”在我看来也是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时间时没有钱,有钱的时候又没有了时间,甚至有些时候有钱又有时间,却没有了心情。人心呐,还真是捉摸不透。就算是决定要出行了,也起码要准备一个星期以上。首先要决定去哪儿,怎么去,去了住哪儿,那儿天气怎么样。然后又是规划路线,做攻略,计划穿搭等等。即使这样,总有些时候,想要旅行的愿望是那么强烈,仿佛这是深入骨髓的人之本性。
人这一生,一定要有一次独自去远方的游历,才能真正经历一场成长。无论路途有多遥远,有多辛苦,是烈阳还是凄雨,心里只有四个字“心向往之”,带上所有的爱和期待,不辜负自己。
总是在想,倘若去了远方,自己犹豫不决的坏毛病会不会有所改变?那一份面对选择和困难的勇气与决心会不会被找到?人生又会不会没有那么多的遗憾和后悔?倘若去了远方,还想去看看自己在陌生的城市到底会有多勇敢、多独立,还想唤醒心中沉睡已久的一些美好,不愿再做一个总被怯懦束缚的人,想在旅途中抛弃固有的习惯,将自己的人生重来一遍。倘若去了远方,一定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遇见不同的人,收获不一样的感受。与形形色色的过客擦肩而过,无论是谁,都揣着各种各样的想法。之前所遇的种种,在此邂逅的巧合,无一不体现着生命中的万千可能性。沿途的风景越是繁华迷眼,我们就越要心静如水。于是我便觉得,旅行有时候就像将自己头上的乌云拨开,点染出一角湛蓝,让阳光重新照亮自己荒芜的人生。所以要一份更加虔诚的期盼,在前方的荒芜里,盼出春意来。
去了远方之后,卸下一路的疲惫。然后每天早上被妈妈的一碗热粥唤醒;或工作、或学习,又重复着简单规律地生活;偶尔的一个夜晚,窝在沙发里看一部电影;亦或是某天和朋友喝着下午茶,聆听窗外的一场桂花雨……在风尘仆仆的奔波后,未尝不是另一种惬意。这些日常生活里细微的温暖与闲适,是在经历过动荡、焦虑、踌躇后才理解的平和从容,也悄悄地变成了内心最踏实的后盾,时刻提醒自己———去向远方,是为了更好地享受当下的生活。
在我看来,旅行的意义就在于,感受不同的生活,并找回真正的自己,然后带着内心悄然的改变和重新满格的力量,心满意足地回到寻常生活里去。因此,我十分愿意以一个行者的身份,踏上去向远方的路。走过江河湖海,看遍云烟星辰,然后回归平淡的生活,从容面对人生。
倘若去了远方,就请慢慢走,希望多年以后还会想起,那年在湖畔偶然瞥见的一场微风轻轻撩起的层层涟漪。倘若去过远方,那就带着满心的欢喜和期待在斑斓的岁月里积极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