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病原生物学研究团队是一支年轻有为、 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疾病溯源与防控研究队伍。团队围绕“大健康” 理念, 主要开展新发和再发传染病的感染免疫机制、 分子流行病学及预防控制研究工作。目前, 团队有教授 4 人, 副教授 3 人, 讲师 3 人。其中 “泰山学者” 特聘教授1人, “泰山学者” 青年专家1人, 全国地方病防治先进个人1人, 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首席专家1人, 山东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 山东省医药卫生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1人, 山东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先后于2016年入选 “病原生物学山东省高等学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 , 其实验室2017年入选“十三五” 山东省高等学校新发传染病病因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高等学校新发传染病溯源与防控协同创新中心。
2013年以来, 病原生物学研究团队克服困难积极与中国科学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开展禽流感病毒科研合作, 其中两项科研成果发表于国际顶尖医学杂志 《Lancet》 。另有H7N9禽流感病毒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和 《Clinical InfectiousDiseases》 等杂志上。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后, 中央电视台、 新华社、 中国科学院、 山东省教育厅等进行了报道或转载。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提高了团队所在高校泰山医学院的知名度和科研水平, 也提升了山东省病毒性传染病的科研水平。2015年7月17日和6月15日, 大众日报和泰安日报分别以 《破解病毒家族进化史》 和 《病毒基因密码破译者》 为题介绍了史卫峰博士的事迹。2015年1月, 团队负责人史卫峰教授受邀参与由军事医学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成的埃博拉病毒科研攻关团队, 全面负责埃博拉病毒基因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这是我校作为国内唯一地方高校再次参与国家重大传染病疫情科研攻关。研究成果于2015年5月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 《Nature》 , 史卫峰博士为并列第一作者, 排名第二。该研究成果入围了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这些研究成果为制定正确的病毒性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切断其传播途径, 降低人感染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7年6月, 大众网发表了题为 “深入西藏开展工作20余年, 换粮实验成功 ‘消灭’ 大骨节病——李群伟:治病救人、 教书育人一肩挑” 的报道, 介绍了团队成员李群伟教授在西藏防控大骨节病的事迹。自1992年加入监测西藏大骨节病等地方病的科研和医疗团队以来, 他所在的流行病学考察组, 跑遍了西藏50多个县, 遗憾的是没有收集到一点关于大骨节病的数据, 只能召集队伍凭经验制订防治方案, 但专家组出现意见分歧。有的支持搬迁, 有的支持补硒, 李群伟建议换粮, 把青稞换成大米。卫生部提出三个实验全部进行试点, 经过李群伟积极争取, 大部分资金用于换粮实验, 实践证明, 他的主张是正确的。大骨节病主要发病于儿童生长发育期, 经过3年的换粮实验, 这一举措使得当地的大骨节病检出率实现大幅度下降。2005年国家对这三个实验项目进行验收, 结果显示换粮效果最好, 得到国家认可, 在西藏39个县全面推广。李群伟教授的研究成果保障了数百万儿童的健康, 确立了在大骨节病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并受到西藏自治区政府的表彰。
的建设并投入使用成为我校病原生物学学科建设的一个亮点。2018年华大基因投放到实验室一台高通量二代测序仪 (BGI-500) 通过调试并运行, 拥有包括GE蛋白纯化仪、 GE化学发光仪、 BD流式细胞仪、 ABI荧光定量仪、 核酸自动提取仪等总价值超过1000余万元的设备, 同时实验室还建立了SPF级小鼠的IVC饲养系统。
计算和科研两个平台已经发挥出巨大的带动作用。2017年由史卫峰主持的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 “基于宏基因组学的病毒网络化监测和溯源技术体系研究” 子课题 (经费529万) 已经启动, 2018年顺利完成项目推进会。2018年由中国科学院主持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一带一路” 传染病防控保障关键技术研发——东非、 中亚和东南亚等区域重要传染病防控关键保障技术研究, 课题共设3个子课题, 史卫峰为子课题2的牵头人, 负责中亚传染病防控关键保障技术研究。该课题为定向委托项目, 已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的两轮评审, 待科技部发文启动实施。
除了科研工作, 团队成员还积极参与学校本科专业建设。史卫峰教授与生命科学学院合作积极申报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2015年初, 我校申报的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通过教育部审核, 成为山东省首个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 史卫峰为专业负责人。目前该专业已招收第一批学生30人。
授权发明专利2项, 实用新型专利2项。作为首位研究人员张忠曾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 泰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曾于2009年获第九届泰安市青年科技奖,2015年获 “第十届山东省青年科技奖” 、 “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和 “泰安市先进工作者” 等称号。
传染病流行病学方向在李群伟教授带领下, 在新发传染病流行病学、 真菌毒素与人类疾病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已经积累并具备了足够的人才、 知识和技术储备, 截至目前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地方性肱骨短小症致病相关基因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 黄绿青霉毒素与克山病发病关系研究) 、 省部级科研课题 (如西部地区大骨节病科学考察及现场防治、 真菌毒素DON与骨关节炎发病关系研究等) 等各级别科研项目近40项, 获得上级科研奖励 20 余项, 其中包括省级奖励 2项。目前团队成员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邢薇佳博士主持“病原生物学” 山东省高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项目(2016-2020, 1000万元) , 其中新发传染病流行病学是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作为首位研究人员李群伟教授曾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2013年李群伟被评为 “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