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供应链金融发展态势
2.供应链金融业务规模总体较小,风控体系建设有待加强。由于各供应链服务提供主体的运营实力、信息数据以及抗风险能力的不同,导致我国供应链金融服务信贷规模差异明显。《2017中国供应链金融调研报告》数据显示,市场放贷规模在百亿元以上或者超过500亿元的行业或企业多为传统商业银行或大型B2B电商平台,这是因为该类行业或者企业具有较强的现金流或具有强大的潜在客户信息。由于当前供应链金融企业的金融风控还未完全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化,因此大部分供应链金融企业金融风控数据来源于企业自身系统,极少数企业使用第三方数据平台控制金融风险,数据来源单一。
3.供应链金融服务主体不断增多,政策环境不断利好。随着“互联网+”发展战略与供应链金融之间的融合不断加深,供应链金融服务主体所涉及的行业不断增多。除了传统商业银行以及金融信息服务平台以外,诸如物流企业、电商平台、科技公司等非金融机构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主体显著增多。其中,供应链公司占比最高,达27%;银行占比最低,为4%。 《2017中国供应链金融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我国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对象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通讯、电力、汽车、钢铁、煤炭等应收账款较高的产业。可以说我国供应链金融尚未完全开发,仍可以提供更为深层次的金融服务。
三、供应链金融模式分析
2.互联网金融模式。首先,投资者会向P2P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投资申请,融资企业也会向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融资申请;其次,P2P互联网电商平台将投资者数据与融资企业数据搜集并传达到分析平台,将融资企业按照风险等级进行评定,再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进行匹配;最后,P2P互联网金融平台会将匹配数据反馈到投资者与融资企业,从而完成一次完整的金融服务。
3.加强服务型模式。加强服务型供应链金融模式,通过线下和线上融合,供应链利用互联网技术收到客户订单后,供应链内部企业将同时收到相同信息,线上与线下将同时开展系统业务活动。生产企业根据客户需求设计与研发产品,为客户提供设计服务。在生产时,供应链内部其他企业将随时监管其产品质量,为客户提供优质生产服务。同时,在物流方面随时掌握生产企业的产品生产状况,当产品生产完毕后开始采购,为客户提供采购服务。又根据客户需求与产品类型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为客户提供运输服务。最后将产品直接送达客户手中,为客户提供配送服务。
四、政策建议
2.加强供应链金融人才培养,提升从业人员基本素质。供应链金融的专业化程度较高,再加上“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模式更加复杂,因此对供应链金融的从业人员技能与素质要求更高,它既需要专业金融知识,还需要懂得互联网技术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建议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在内部挑选出具有丰富金融知识的从业人员,通过社会培训或者与互联网技术企业合作的方式,从机构内部培养人才。
3.加强供应链金融发展政策支持,完善供应链金融生态圈。首先,政府要尽快推出若干有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政策,尤其是对农业、制造业等有关民生的行业,同时鼓励当地政府以财政贴息的方式作为杠杆,引导银行的信贷业务,增加银行对供应链系统所提供的资金总额。其次,鼓励不同类型的供应链金融企业相互合作,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建立完善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最后,要通过细化供应链金融产业分工,制定金融产品标准化组合,通过每类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与功能,构建一个完整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生态圈。
(本文原载于《经济体制改革》(双月刊)2018年第5期,有删节)(徐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