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杭州师范大学 - 《杭州师范大学报》

提炼 “新杭师大精神” 要立足办学历程

作者:辛 原    
2018-03-10     浏览(278)     (0)
      在争创“双一流”的发展背景下,提炼并建设“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我校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第二个百年期间,多次提出要提炼“大学精神”,这反映出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师生对一所学校文化灵魂的内在渴望与孜孜追求。“新杭师大精神”应该是我们在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是学校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动力。事实上,并不是每所大学都具有独立的“大学精神”,只有那些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通过对自己办学理念的倡导、践行、提炼和升华,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判断和理性诉求的大学,才名副其实地具有自己的“大学精神”。
  在校庆 110周年来临之前重提“大学精神”,个人认为,可能一要立足学校薪火相传的百年发展历史;二要立足学校长年
逐渐形成、认可度相对较高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三要立足学校的育人特色,特别是本科人才培养以来体现出来的独特气质;四要立足未来,思考学校的发展方向。
  要提炼“新杭师大精神”,应突出薪火相传、自强不息的办学历程。学校经历了两级师范、初级师范、中学、中师、高师以及现在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的综合办学过程,并先后在贡院(1908)、旧臬署(1932)、南山路(1935)、建德丽水(1937)、文二路(1956)、文一路(1984)、下沙(2005)、仓前(2013)等多地迁移办学,中间一度被并入中学,抗战时并入联师,但学校在艰难环境下弦歌不断。所谓“弦歌累月更增加,烽火炼人师”(单政平《忆母校》),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让学校日益壮大。
  要提炼“新杭师大精神”,应该突出美育天下、家国情怀的办学理念。老校长中,经亨颐提出师范救国的理想,注重人格教育,五育并重,全面发展,与时俱进,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聘请了夏丐尊、李叔同、陈望道、刘大白等一批名流担任教员,省一师一时成为浙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省立杭州师范学校校训是“以身作则,为民前锋”,徐旭东提出“物质低水平,教育高水平”,学校一边注重思想品德教育,一边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而在杭州师范学院期间,林正范提出了“尊师、爱生、崇术、重教”的现代办学理念,学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努力把学校办成社会各界所认可的高水平大学,逐步形成了“人文学堂,艺术校园”的办学特色。
  要提炼“新杭师大精神”,应该突出有梦想、有激情、追求卓越,宽容失败的马云精神。在学校办本科教育几十年间,培养出了马云、郭羽等为代表的优秀创业学子。学校给予了他们足够的宽容,允许失败,鼓励他们大胆创业,敢于创新。也正是这种创新创业的精神,学校在人才培养改革上有了新的作为,在全国挑战杯、互联网创业大赛等斩金夺银,并一举迈入了全国高校创新创业 50 强等。在学校迁入城西科技大走廊腹地后,最近又列入省内重点建设学校。在迈向新征程的背景下,学校如何万众齐心,追求卓越,更有重要意义。
  要提炼“新杭师大精神”,应该提倡敬业奉献、在平凡岗位发光发热的莹光精神。我们学校毕业生中,主流还是中小学、幼儿园老师,他们中许多人敬心敬业,默默奉献在平凡岗位,知行合一,行动为先,涌现出了陈莹丽、方叶平这样的感人典型,为社会瞩目,众人感动,他们用自己的平凡事迹,种子接力,传递育人的正能量,让我们的社会充满感动与温暖,也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什么是师大的优良师德师风。
  总结历史,立足现在,思考未来,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新杭师大精神”会更加富有我校的独特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