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教育家蔡元培曾在就任北大校长职演讲时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不是名利场,而是一片净土。这片净土的成分,其实并不复杂:老师和学生。老师潜心钻研,学生认真求学,是一所好大学的必备条件。沟通二者的桥梁,正是课堂教学。知识,只有经过传递,才产生价值。因此,学生是一切大学工作的中心,自当毫无疑问。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如何让学生更有效地接收信息,是每一位老师都应该下功夫钻研的一门学问。
需要特别声明的是,尽管在大的教学理念上存在共通之处,但学科之间的差别有时候大到无法想象。故而,以下所谈有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些许教学体会,可能对文科教学更有针对性。我的做法归结起来只有一句话:用演讲的心态对待课堂,把每一节课都当做是一场公开学术演讲!众所周知,任何学问都包括知识、方法和视野三个层次的学科训练,但人文学科最根本的落脚点恐怕仍然在于触动学生的内心,而在所有的输出形式里,最能直指听众内心者,当首推演讲。
一场演讲要想取得成功,首先要有完整的讲稿。讲稿必须十分详细,怎样开场,怎样谋篇布局,怎样去上下串联,哪些地方应该使用排比句,哪些地方应该使用疑问句,哪些地方问而不答,哪些地方需要现场讨论?都应有所设置,要把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写得清清楚楚,尤其要注重整体上的起承转合与环环相扣。讲稿完成以后,需要下功夫背诵,只有背诵得相当熟练以后,方能保证课堂讲述的流畅性,做到浑然一体,不至于太生硬。熟练到什么程度呢?不仅起承转合处的语句要背诵,PPT中要展示的内容,像历史学经常引用的一些经典史料,最核心的话语都争取做到面向学生脱口而出。对讲稿精耕细作,方能在台上妙语连珠。那种认为大学授课不需要讲稿的观点,恐怕是很大的误区。
其次,演讲最重要的是什么?或许有人会说是技巧,诸如语调上的抑扬顿挫、与听众之间的眼神交流、合理而有度的身体动作等。技巧当然非常重要,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付诸情感、投入情绪。换言之,教师从内心里认同、喜爱所讲的内容,也想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这是一个共情的过程。当我们真正投入情感以后,课堂讲述一定不是平淡的,而是吸引人的,让听众不自觉地进入到所建构起来的场景里面。正如当年胡汉民评价青年汪精卫的演讲时所说:“出词气动容貌,听者任其擒纵。”这自然是演讲的最高境界,而投注情感无疑是极为关键的。
但是,几乎每位老师都会遭遇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就是课程的重复讲授。疲惫,几乎无可逃避。每一位走上教师岗位的人,都必定对这份职业抱有热情和敬畏之心。但常年累月的重复,还是会一点点消磨掉教师的激情。要克服这一点,我觉得办法有两个:教学改革和自我激励。只有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不至于陷入僵化,才不会让这门课变成一门“死课”,这在某种程度上需要科研做支撑;只有不断地自我激励,在大脑中形成第一次讲授的潜意识,才能让自己踏入教室的那一刻,面对第一次听讲的学生,调动起所有的情绪、所有的激情、所有的状态,才能真正享受这一过程。(当教师把所有能量贯注到课堂上时,每次讲完课都会有虚脱的感觉)作为一名教师,最可怕的是将教学当做任务来完成,一旦有了这种心态,学生立马就能觉察出来。所以,捍卫那份最初的“激情”,才是教师所有力量的源泉。使命感,不可缺。
此外,演讲和授课都属于知识传递,必须要考虑受众。一味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的老师,恐怕不能称之为合格。就海大而言,理工科学生居多,大都在高中时代就告别了历史学习,所以在课程设计上,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模式,开始时“叙事”成分多,通过“叙事”引出“道理”,当学生慢慢适应教师节奏后,再增加理论“分析”的成分。毕竟,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根本落脚点仍然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视野。但如果一开始过分强调学科框架,全部是理论分析,对于20岁左右的年轻人来说太枯燥了,稍不留心就让课程失去吸引力。学生不想听,教师讲得再深刻,效果也只能是零。所以,不能一味求全,应更注重“点”的启发,每节课让同学们从内心里认同几个核心“点”(在PPT最后做提炼),慢慢积累起来,也就摸到学科门槛了。
至于语言表达方面,我尝试用两种极端的语言表达方式共同来建构课堂,一是活泼的、幽默的,甚至可以是段子,当然一定要掌握好度;二是文学的、严肃的、有气势的。这两种方式看似不搭边,其实可以融合在一起,用活泼的来映衬严肃的。同时,因为是思政课,所以我在课程里面贯穿了“驳斥历史虚无主义”的主线,对类似“侵略有理、殖民无罪”以及抹黑民族英雄等行为都加以驳斥,也喜欢将时事热点和新名词随时加入课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和同学们的距离。人文学科的价值之一,是指导现实、预测未来,所有的知识都应该能够作用于学生的现实,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或许,理工科的讲授也可以尝试增添生活的内容。公式之外,亦可以有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高校教学正在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大方向自然没错,但不可生硬地照搬照套,必须根据具体的专业和学生知识储备来合理设计,尤其不能流于形式,将其等同于简单的分组合作,有时会适得其反。学生的课堂参与方式有很多,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灵活处理。
最后,关于教学评估,我也有一些切身体会。从2002年成为一名本科生开始算起,我一直身处大学之中,至今已有16年。对于每位教师都必须参加教学评估的制度,是到海大以后才真正领略到。说心里话,起初觉得有点小题大做,认为大学应是个性张扬、思想放飞的场所,有必要划那么多条条框框吗?等真正参加过评估后,才知道这是多么大的误解;才知道,这项制度对于学校的教学发展和教师的自我提升,作用有多大!教学评估不是工厂生产,不是要用刻板的模型困住老师,而是在尊重每一位老师个性和每一门课程性质的前提下,寻求一种更佳的知识传递方法,让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畅通,让本科教学始终保持高水准。它唯一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评估专家会针对不同课程提出专业意见,有时课间讨论不充分,还会专门打电话或发邮件提出建议。这是最让人感动的地方,说明专家们对此事高度负责,一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不走过场,不搞形式。
实事求是地说,这种教学评估制度应作为典范在全国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