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吉林大学 - 《吉林大学报》

光电功能超分子研究队伍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资助

2009-12-25     浏览(264)     (0)

我校光电功能超分子研究群体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资助,成员包括多名教授和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在相关研究方向发表SCI论文300余篇,获得多项授权专利。今后几年,该群体将主要集中于光电功能超分子体系的组装方法建立、合成和器件制备等方面,致力于发展新型超分子组装材料与器件,提高创新能力和凝聚力,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超分子研究群体之一。


  本报讯 (学生记者 张墨竹) 近日,我校光电功能超分子研究队伍获得了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资助。这是我校10年来获得的第二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
  该研究群体是以化学学院杨柏教授为学术带头人,沈家骢院士为学术指导,由马於光、王悦、刘俊秋、吴立新、赵冰、崔占臣、孙俊奇、张皓等10余名教授组成的。其中,有4人获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3人被聘为教育部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人入选过教育部优秀人才计划。
  自1993年以来,沈家骢院士一直重视光电功能超分子研究队伍的建设,通过选留和联合培养博士,形成了群体的核心,经过连续承担超分子相关的重要科研任务,研究群体在不断补充、完善和发展中而自然形成。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群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环境。2004年以研究群体主要成员为核心的团队入选了2004年度教育部首批优秀创新团队,也使群体的研究目标更加明确、群体的研究方向更加凝练。同时以研究群体的主要成员为研究骨干入选了首批 (2005)“111”创新引智计划,使群体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得到加强。自此,团队的建设得以进一步的完善。
  这个群体主要围绕光电功能超分子体系组装方法、结构控制及功能特性来开展工作,通过弱相互作用调控各种构筑基元的聚集态结构和有序性,关注组装体材料的相关光电、光子特性,注重发展上述光电功能超分子体系的研究方法。2004年以来,研究群体在相关研究方向发表 SCI论文 300余篇,影响因子3以上的论文 157篇 (48篇为群体内成员合作发 表 ), 其 中 在 JACS,Angew.Chem.,Adv.Mater.等影响因子6以上的刊物上发表论文31篇 (10篇为群体内成员合作发表),研究工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近5年论文被他人引用超过1800篇次;另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9项。
  这个研究创新群体今后几年在国家基金委员会的资助下,将主要集中于光电功能超分子体系的组装方法建立、组装过程研究、相关材料的合成和器件的制备。通过分子间弱相互作用调控超分子聚集结构和介观尺度有序微结构,进而提高材料的光电性能并实现性能可调控。将以国家发展和需求为导向,立足学科前沿结合自身优势,进一步凝练方向,争取在发光高灵敏传感材料、泵浦激光材料的制备、仿生智能响应材料等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以取得原创性成果为目标,同时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相结合,研制原型器件,为进一步发展新型超分子组装材料与器件打下良好基础。不断提高群体的创新能力和凝聚力,对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良好运行起到支撑作用,成为在国际上有影响的超分子研究群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