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上海师范大学 - 《上海师大报》

五十年前的母校生活

□鲍昭恺

2018-10-15     浏览(127)     (0)


  我是1963年考进上海师大(当年的上海师院)数学系的。时光荏苒,如今,我们这一届学生绝大多数已步入古稀之年,赋闲在家,享受天伦之乐。
  自大学毕业后,我先后五次回母校参加校庆或年级、班级聚会活动。母校在每位学子心中都存有一份牵挂与思念,都有一份不能忘却的记忆。每次踏进昔日的校园,我总要驻足于上世纪50年代建成的西部教学主楼前,似乎要从这座红砖大楼里寻觅远去的昨天。
  记得读大二的时候,当年的系主任周正教授就曾在这幢楼的403教室给我们小班讲授微分方程。周先生早年留学美国,获密西根大学研究院数学博士学位,后又赴德国深造。他学识渊博,造诣颇深,当年,能听他讲课,得到他的点化,是我们刚入学那会儿就期盼的。周先生授课有两大特点。其一,上课从不带备课笔记、教案,上课铃响后,他便从中山装口袋里掏出一张约2寸见方上面记着讲课要点的小纸片开始讲课。周先生讲课提纲挈领,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其二,当时我们一周有两次微分方程课,某些章节往往一次课讲不完,要下次课再接着讲,令我们惊讶的是,下次上课时周先生开讲后绝不会重复上次已经讲过的部分,他的记忆力及对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着实让人敬佩。
  20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仍较落后,与今天相比,办学条件可以说是相当简陋。学校虽然设有体育系,却没有一个正规的体育馆,更谈不上游泳池了。1964年初夏,学校举办了我在校读书期间唯一的一次游泳比赛。现在的西部操场与会议中心之间的一片池塘便是当年的比赛泳池。体育系老师用长茅竹、木板将水塘隔成一个长方形池子,并用浮绳拉出6条泳道,同时又用芦苇棚围成两个简易的更衣室。出于对游泳的爱好,我也参加了这次因陋就简、别开生面的游泳比赛,并获得了男子100米蛙泳第一名的好成绩。记得比赛是下午2点钟开始的,池塘边彩旗招展,高音喇叭播放着《运动员进行曲》,无课的老师、同学,以及家属区的老太太、小朋友都前来助兴、呐喊,真是别有一番情趣,令人终身难忘。
  回顾往事,在那特殊的年代、特殊的政治背景下,学校设施是简陋的,学生生活是清贫的,几乎所有同学都是平头、短发或小辫,布衣布鞋,一日三餐在学生食堂吃着统一的伙食,8个人一间的宿舍,盛夏来临,酷热难当,晚上难以入眠;各种纪律约束也很严,比如,绝对不允许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周日晚7时前,回家的同学必须返回学校参加晚自习;无论冬夏,每天早上6点起床铃一响,除了值日生,所有同学必须在6点15分前到大操场集中,参加晨练。每学期学校还要组织我们赴农村、工厂或在学校食堂参加一周劳动,这些社会实践使我们得到较全面的发展和历练,并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受益无穷。
  当年,我们虽然清贫但并不觉得清苦;我们虽然土里土气,却很有理想和抱负;虽然校纪严明,但并不过分。如今,时代发展了,办学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万变不离其宗,让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依然是各级教育中不可忽视并应高度重视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