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阳理工学院 - 《南阳理工学院报》
2018-06-06     浏览(164)     (0)

南阳理工学院文法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办学十年,通过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出作品、毕业设计代替毕业论文、与行业一线对接、打造实践平台、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推出汇报演出等措施,取得傲人成绩。未来将继续探索,为社会贡献更多优秀传媒人才。

  文法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十年办学回顾与展望

 

她,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他,是青岛电视台当家小生;她,是九江学院的一名大学教师;他,是华中科技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南阳理工学院文法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毕业生!

2018年6月1日,文法学院2015级春华专业汇报演出倾情上演,他们或回到母校的舞台,或通过视频表达对母校的怀念、对恩师的感激和对学弟学妹们的祝福......,千言万语,汇集成一句“南工,是我们梦开始的地方!”

 

     2008年,我校为顺应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迎合行业对传媒人才的需求,在文法学院原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法学专业基础上,开办了播音与主持艺术本科专业。专业开设伊始,面对办学硬件匮乏、软件不足等一系列难题,不少人质疑,一个理工科院校能办好播音专业吗?!面对这一切,文法学院开始了艰辛而执着的探索。

十年后的今天,文法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向学校、向家长、向社会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为社会输送了500余名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有的学生已在央视、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等知名媒体崭露头角;有的学生到国内乃至国际一流大学继续读研、读博深造;还有的学生接过老师的接力棒,站到了高校的讲台,开始了教书育人的职业生涯.......

回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十年来,南工培养的播音生就业率高、用人单位评价高、就业平台层次高。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所地方理工科院校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上取得了如此傲人的成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十年办学历程:

 

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凝练专业特色!

纲举方能目张,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创立之初,契合学校应用型本科办学的理念,结合行业发展所需,明确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深入行业和相关院校考察、调研,上下求索,取长补短,兼容并蓄,最终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路径。

理论教学注重过程性考核。根据艺术类学生重专业轻文化、重实践轻理论的特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理论课教学,改变了以往“以考试方式为主”的考核方式,增加了课程过程性考核环节。改变学生考前突击复习的老习惯,注重课内实践和过程性评价,把每次理论课作业都变成一次实践任务。例如骆志方老师讲授的《语音与发声》课程:开课伊始,就建立学生和家长微信群,把课程内容转化为实践任务,发布群内,并把学生每次任务完成情况计入期末考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家长的参与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评价和督促作用。

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出作品。播音与主持艺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专业实践课老师通过让学生交作品代替现场考核,强化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广播播音》结课,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全天广播节目音频;《影视配音》结课,让学生交配音作品,以此为基础还举办了校级配音大赛。此外,绕口令大赛、朗诵比赛。一项项评比、竞赛,让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并通过审视自己的作品,发现不足,积极改进,为今后工作打下扎实专业基础。

毕业设计代替毕业论文全省首创。截至目前,河南省二十余所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的院校大部分仍是毕业论文的形式对学生四年所学进行评价或是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二选一进行。我们在建设专业之初,就坚持采用毕业设计的形式来考核学生、锻炼学生和展示学生,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根据专业能力独自策划、摄影、制作一档广播电视节目。在播音专业十周年系列活动“融媒体背景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对播音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赞不绝口,对我们标准化、规范化、富于创新性的毕业设计方案赞赏有加,纷纷表示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价值。

 

坚持与行业一线对接,提升专业水平!

送出去-----派出老师到各级媒体实践锻炼,到知名传媒院校学习深造。为了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文法学院为播音专业教师积极搭建实践平台和创造到高校学习的机会和条件。10年间,先后派骆志方、雷博、李艳丹、吴楠等老师到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河南广播电视台和南阳电视台等媒体,中国传媒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达20余人次,所有专业老师完成了至少一次的行业实践、高校进修、参与最前沿的学术研究的经历。老师们参与制作的广播电视节目,充分体现了教师们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受到了业界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和肯定。同时,文法学院还多措并举,鼓励和支持年轻老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目前已有多位老师正在准备或顺利踏上了读博之路。

请进来-----聘请业界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和导师。从2013年起,文法学院除了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到学校担任客座教授,举办讲座。还立足本土,从南阳人民广播电台、南阳电视台等地方媒体聘请具有高级职称的业务骨干担任业界导师,通过这些知名的主持人、记者参与授课、带领学生到一线实践,不仅开阔了学生和眼界,及时了解到传媒一线的最新动态,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上场不怯场,动手上手快,创起意来思维通达敏捷!

 

 

坚持产教研一体融合发展,扩大专业影响!

打造实践平台,提升师生实践教学能力。“文法影视创作中心”的成立,不仅有效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学院服务地方的实力。从学生角度看,播音主持的学生在影视创作中心,和广播电视编导的学生一起剪片子、联络项目、写文案、配音,团队成员往往还未毕业,就被用人单位预定;从教师的角度看,通过带着学生做一个个项目,完成横向课题的同时,参与的教师团队也可以随时了解行业和社会对专业的新需求、新动向,再反馈到日常的教学中。仅2017年,影视创作中心的到账经费就达到30多万元,其中,多部宣传片和纪录片还获得了国家级的大奖。

搭建创业平台,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成立于南阳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的南阳“小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就是一个的典型案例,学生们自己当台长,策划运行;自己当经理,洽谈活动;自己当编导主播,制作节目。4年来,在学院的支持下,刘宁、高坚等老师的专业指导下,本节目由起初的一个小小创意,发展到如今1000多期节目,同时在荔枝fm、喜马拉雅电台、微信等知名网络媒体上转载播放,累计收听量达到100余万次的网络电台。“梅花香自苦寒来”,这4年的磨练和积淀,将为他们未来开创属于自己的传媒事业打下坚实了基础。

推出汇报演出,铸就专业特色活动品牌。从2011级学生开始,文法学院整合播音与主持艺术和广播电视编导两个专业资源,举办了播音与主持艺术暨广播电视编导两个专业联合汇报演出,取名“春华”,借“春华秋实”之意,激励学生只有先在春天挥汗耕耘,适时播种,才有秋日硕果累累的喜悦。也比喻学子们今天是校园娇艳的花朵,明天必会为国家结出丰硕的成果。“春华”演出通过两个专业台前幕后的完美配合,充分展示和锻炼同学们节目策划、播音主持、剪辑制作等专业能力,成为学生专业技能绽放的实践平台。每年“春华”专业汇报演出时,行业专家、用人单位和兄弟院纷纷来观看演出、选拔人才、交流学习。许多在春华舞台上大放异彩的学生,如今已经站在了央视及浙江卫视、深圳卫视等各大省级卫视的舞台上。通过“春华”这扇窗口,让外界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多了一份了解和认可,对南工播音学子多了一份肯定和赞许;通过“春华”这扇窗口,也让学生们得到了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升,直面外界评价,并以此为起点,迈着更坚定的脚步,走向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今天,站在十年的起点上。又一届播音学子即将离开母校,踏上属于自己的新征程,又一届怀揣着梦想的播音学子即将来到南工,开始他们四年的专业学习和生活。文法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将通过对十年办学探索和成果的总结,按照学校“立本、立特、立真、立新”的办学理念,在新的媒体行业形势下,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变应变,为社会贡献更多有德有学的优秀传媒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