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工业大学 - 《南京工业大学报》

高考,照亮命运的一束光

作者:公管1701张卓尔    
2018-10-01     浏览(96)     (0)


  曾看到过一句话:恢复高考就像“塌方隧道尽头突然射进来的那束光,让人们在快要闷得透不过气来时,看到的那个小孔的光亮”。40年前,《人民日报》刊登的“恢复高考”的消息,如平地惊雷,点燃了无数人心中的希望之火。那一刻,中国学子的生命中,便照进了那一束光;我的舅爷爷,就是感受到“光”的第一批人之一。
  见到舅爷爷的时候,他正坐在茶几前喝茶。茶叶沉浮,热气氤氲,模糊了他的眼睛,也勾起了那一段回忆。舅爷爷招呼我坐下,回忆起40年前的那些事:“参加考试的考生年龄层次不齐,身份也各不相同。小到高中未毕业,大到而立之年。尽管如此,每个人对于知识的渴求,对未来的渴望都在那场高考中显现出来了。”
  在参加高考前,舅爷爷一直在乡镇的一所学校当着代课老师,兢兢业业地传道授业;高考,于他而言,则是改变命运的拐点。复习无疑是不易的,那时候资料缺失,习题更是供不应求,舅爷爷将为数不多的复习题视为珍宝,一遍又一遍地演算,直至烂熟于心。被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东南大学)录取后,舅爷爷便背上行囊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从此便翻开了他救死扶伤的人生新篇。
  从教师到医者,高考改变的不仅仅是舅爷爷的人生,更是整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正如1977年北京市高考状元郭方所言:“那一年高考,是我个人,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次‘诺曼底登陆’。”如今,舅爷爷已经退休,即使可以在南京安度晚年,他依旧选择回到家乡服务人民,不辞辛劳,奔波忙碌。凭借着自身过硬的专业技术,舅爷爷在家乡的体检中心坐诊,为附近乡镇的居民提供便利服务。
  刚恢复高考那一年,高校录取率很低,完全可以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但这丝毫没有磨灭莘莘学子对于知识的渴求。如今走过了四十个年头,而高考也并未停止自己的改革的步伐。从上世纪80年代的“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到上世纪90年代的并轨、扩招政策出台,再到进入新世纪后的重点高校自主招生、省份自主命题……高考,不再仅局限于一个考试形式,更代表了社会的公平制度,标志着所谓的“出身论”被打破,让每个人无论是什么身份,都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高考,正是那一束透进来的光,试着让所有人都得到一个公平的机会。
  恢复高考已过去四十年。舅爷爷因为这场考试改变了后半生,我也能真切地体会到———衡量生命的价值,不仅在其长度,更在其宽度与深度———人,可以平平淡淡度过一生,但永不能放弃卓绝奋斗的良机,也永不能磨灭创造价值的初心。在这段改变命运的峥嵘岁月中,舅爷爷经历了人生蜕变,却仍一如四十年前,那位面对高考有着铮铮誓言的少年———他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永远热爱,永远燃烧,哪怕是退休回乡,也依然怀抱着那一份从医伊始的温柔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