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枣庄学院 - 《枣庄学院报》

爵士时代的哀歌

作者:文学院 段心怡    
2018-09-23     浏览(143)     (0)

       男男女女像飞蛾一般在笑语、香槟和繁星中间来来往往,伴随着彻夜的音乐笑声倾泻而出。自助餐桌上各色冷盘琳琅满目,杜松子酒取之不尽,歌舞从不停息,大小提琴短号短笛,应有尽有。甚至让人怀疑天空是由上等深蓝丝绸铺就,就连挂着的那一轮明月也是镀金圆盘伪装的.....这样纸醉金迷的夏夜正发生在盖茨比家的每周日派对上。
      《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于1925年,描写的二十年代正是美国经济高度泡沫化、人们沉浸在享乐与奢侈的大背景下的幻梦。这位天性敏感的写作天才,用细腻美丽的笔触描写了一场悲剧。而且这场悲剧并不似传统戏剧舞台_上那样矛盾迭起,也不像沈从文那样是冲澹的平静,更像是一-曲红楼终散尽 ,只剩下空虚寂寞。同时你也没法对里面的谁进行批评,因为他们都是时代的人物、历史的玩物,只能叹。
      这本书在美国文学界享誉颇高, 就连海明威这样挑剔的作家都曾说那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作者F.S.菲茨杰拉德也成了二十年代“爵士时代”的代言人,这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然而历史对这位写作天才并没有很友善。
      菲茨杰拉德出身于破落的中产阶级家庭,大学毕业一文不名却爱上南方贵小姐,与她相爱却因为地位悬殊遭到拋弃一如同本书中的盖茨比:出身贫民窟,却与贵族相爱。但菲茨杰拉德在发表小说《人间天堂》之后成名,同时也获得美人芳心,与泽尔达结婚。妻子生性热情,他们整日耽于嬉戏、洒乐,挥霍无度。菲氏只能靠疯狂写作维持奢华的生活,可后来妻子又精神失常,菲茨杰拉德不幸患上肺病,1940年并发心脏病去世,年仅44岁。
      盖茨比像极了菲茨杰拉德——他们一钱不名,却也渴望爱情和成功。盖茨比在军队退役之后通过贩私酒暴富,用金银和绣缎把当年的那段已经错过的爱情又黏在一块。盖茨比变得富有之后向黛西展示他的财富、他的爱,他满心希望地把自己的梦想和黛西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可到头来那不过是一-场美妙的错误。就如书中所说“为了拥抱一个梦而付出了太多的代价”。这也许是作者对自己处境的追溯一与 泽尔达结婚,拼命工作,写一些博人眼球的东西,无法专注于深层次的写作...他是痛苦的,也是快乐的。
      《了不起的盖茨比》用“我”——一个叫尼克的年轻旧贵族的视角讲述了盖茨比的爱情和梦想。尼克也是菲茨杰拉德的化身。对于混乱、奢靡、充满金钱味的纽约,尼克既向往,也抵抗。他为证券公司工作,同时他对这座城市发生的种种冷眼旁观,包括道德论丧、世态炎凉一披着华丽外表, 内心却冷漠的汤姆和黛西;繁华唱尽,各自散去的狂欢的人们;极乐之宴之后无尽的空虚寂寞,以及冷淡的金钱关系下人们的虚情假意...这些都包含着作者对美国金殿之下的荒唐的批判和揭露。正如书中所说:“对东部快节奏的、过分渲染的生活方式所做出的反应造就了他或他的行为举止。尼克想起了中西部的生活,那里的漫天大雪、那里的火车、那里的圣诞花环,他认为,比较起来,东部春起来是怪诞的、畸形的。”并且菲茨杰拉德之后携家搬去法国也是为了能够逃离是非,安心写作一尽管在法国他经历妻子出轨和精神衰颓。在菲茨杰拉德心中,安静的写作环境也是他想要的。
      尼克对于盖茨比就像是对自己的审视和反思,书中人物存有大量他与妻子的影子。尼克和盖茨比都代表着菲茨杰拉德,而菲氏对以往的自己,态度显然是暖昧的:尼克对盖茨比,就像作者对自己,既爱,也哀。一开始盖茨比暴发户的样子和心态使他不敢托信于他,可后来尼克明白盖茨比的热情不仅是对黛西,更是对梦想的追求和对未来无尽的希望。盖茨比身上巨大的飞蛾扑火、向死而生的悲剧英雄精神给尼克极大的震动。尼克对盖茨比说:“他们都是混蛋,加起来也没有你-一个好。”尼克厌恶铺着黄金却散发道德恶臭的虚幻的美国,却欣赏盖茨比炽热而宏大的美国梦。批驳的同时,肯定自己追求梦想的热情与活力。
      就如那段经典的结尾:当我坐在那里,缅怀那个古老的未知的世界时,我也想到了盖茨比第一-次认出了黛西的码头尽头的那盏绿灯时所感到的惊奇。他经历了漫长的道路才来到这片蓝色的草坪上,他的梦一-定就像是近在眼前,他几乎不可能抓不住的。他不知道那个梦已经丢在他背后了,丢在这个城市那边那一片无垠的混沌之中不知道什么地方了,那里合众国的黑黝黝的田野在夜色中向前伸展。盖茨比信奉这盏绿灯,这个一年年在我们]眼前渐渐远去的极乐的未来。它从前逃脱了我们的追求,不过那没关系一明天我们跑得更快一点,把胳膊伸得更远一点,总有一天....于是我们奋力向前划,逆流向上的小舟,不停地倒退,进入过去。
      伟大的浪漫就是明知它飘渺、茫远,可我也要去做,因为信仰。在这本书中菲茨杰拉德在自我放逐中同时也完成了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