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 - 《河南大学报》
开封游学记
作者:丁雨晨

来到开封已近一载,可我这人不喜外出游玩,对这座七朝古都的印象,还仅停留来时那晚。正巧,老师要在周末带我们在学校四周做文化考察,谁知天公不作美,前些日子还暖阳似火,刚褪去冬衣,周末温度却陡然一降,还刮起瑟瑟寒风。老师却浑然不在意,虽只着一身单衣,却猛地一挥手———出发!我们也被老师的热情所感染,走出了校门。
但见早餐摊上,赶着点的上班族慌忙喝下最后两口胡辣汤,叼着热腾腾的包子,慌忙去赶公交车;打着哈欠的学生,谈笑着吃完最后一块油饼,起身前往课堂。农贸市场里,老人正和摊贩磨动嘴皮,让老板给饶个零头;小贩们新鲜的蔬菜,刚从地里拔出来还沾着湿泥……一派热闹的世俗景象。
路面一转,我们进了一个小巷,一幢巍峨的建筑赫然挺立在我们面前。教堂大门紧闭,只一扇侧门开着,教堂内隐约传来歌声。我们一行人放轻脚步,缄默不言进了教堂。教堂的设计颇为精致,数根方头圆柱整齐排在两侧,其间摆放着茶色长凳,上面间或坐着前来做弥撒的信徒。老师告诉我们,天主教在开封历史颇久,上可追溯至清中叶。这座教堂外表看起来虽新,却也有了些年头。
出了小巷,我们辗转来到一户青瓦房前,门上挂着块古色古香的匾额,黑底金漆,由右向左,书着“汴京灯笼张”五个烫金大字。敲开木门,开门的是位中年女子,原来她和老师是旧交。进门是一行木雕,样式颇古,雕刻精美。女主人热情领着我们穿过瓦弄,才发现里面豁然开朗,另有一番天地。里室中间是一方天井,中间搁置着一个盛满清水的大缸。内部有两层楼阁,左右皆有数间侧室,左侧是贯通上下的木制楼梯,围栏扶手一直延伸到二层右侧。顶部用透明玻璃罩住,空中用木栏为顶,丝线紧固,悬着数盏木雕彩制的灯笼,上面摹着清明上河图的一角。一旁的侧室里,挂满了各色古式灯笼,一线排开又错落有致。青瓦房氤氲在点点祥和宁静的灯海中。上层的玻璃展柜里,陈放着藏品,有明代的寿字纹台灯、狮子蜡台,还有清代的走马纸灯、近代的矿石灯等,里室甚至还有已近失传的千眼千手佛灯和汴京八景无骨花灯。主人走来向我们介绍,她是灯笼世家,始于清朝,世居开封,至今,已传了七代,这些都是她的先人祖辈留下的珍贵藏品,她作为后人,继承先辈的夙愿,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去保存这些民间遗产……最后,我们又来到一片古宅———刘青霞故居。刘青霞是河南安阳人,生于豪门望族,父亲为清代两广总督。她嫁与富商刘耀德为妻后来到开封,辛亥革命时,多方奔走为革命捐款宣传,素有“南秋瑾,北青霞”的美称。此地原为刘家大院,昔日的豪门深宅现在已然成了游客的观赏景点。我们从正门进入,千转百折后,我们来到正堂,主室里陈放着一尊刘青霞的塑像,她素雅端庄,手捧书卷,眉目微蹙,似若有所思,看得出,生前必是一位清淡文雅的名门闺秀,却不曾想到这柔弱的女子怀着一颗慷慨激烈、投身革命的家国心。如今斯人已逝,院内草木荒寂,城前胜景不再,游览于此,不免令人唏嘘感慨。
开封实在是一座多元包容的城市,她古雅而现代,同时又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中午我们几个同学在街头食坊小聚,豆腐很嫩,汤很鲜。(文学院2017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