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 - 《河南大学报》
阿汤
作者:苏雪芳
夜色深沉,微黄的灯光洒在了这个疯子的身上,他躺在一家早已倒闭的门市前,靠着那根可以给他支撑的柱子,痴痴傻傻地笑着,嘴里也不知道在说些什么。这个疯子是这片街区的名人,但没人知道他的真实名字,我们只管叫他阿汤。阿汤从哪里来,我不清楚,但我们知道,这里只是他每年夏秋两个季节停留的地方。
阿汤之名得之于路边卖饭的小商贩,当初,阿汤饥饿地来到这个饭摊儿前,还未伸手要饭就饿昏了过去,吓得这个卖饭的商贩大叫:“快拿汤!”汤还未进他的嘴里,他便迷迷糊糊地醒来,对着这碗汤笑,边笑边说着,阿汤,阿汤!从此,他就成了“阿汤”。
身体恢复了之后,他就不想走了,早起去饭摊儿那里捡拾别人的剩饭,中午在另一家饭店门口蹲守着等老板把卖不出去的饭分给他一些,晚上则找个流动小吃摊,随便要点吃的就能填饱肚子。
阿汤是个疯子,大家都这么说,可阿汤又能听懂我们讲话,小孩子们说阿汤是个流浪汉,不傻。这片街区虽然不大,但对他来说确实足够了。阿汤是个放浪形骸的疯子,他在吃饭以外的时间总在地面上躺着,下雨的时候,他却喜欢在雨中不停地走着。一位热心的居民看他这样,吓得把伞赶紧给了他,怕他在这里出个什么意外。说来也奇怪,阿汤见那人把伞给他,他竟兴奋地撑起了伞,还试图拉着那位居民一起在雨中转圈。这位居民一看阿汤要犯傻,撒腿就跑,不敢多呆一会儿。在以后下雨的日子,阿汤便会一手撑着伞,另一只手悬浮在空中半握着,像是在拉着人一起跳舞一般。这片街区的小孩子们可不怕阿汤,不但不怕,还经常站在阿汤的身边和他说话。有一次,一个小朋友不知做了什么调皮的事情,惹得家长拿着扫帚在后面追着打骂,小孩儿边哭边跑,绕着街区转来转去。后来阿汤一看小孩儿在哭,忙向前去拦着后面的家长,小孩儿也很机灵地躲在阿汤的身后。要打孩子的家长被阿汤拦了下来。这可是个大新闻,周围的人都前来看热闹,一些和那个家长熟识的便劝道,“你怎么还不如一个疯子”。就此,家长才涨红了脸,停了手,扔了扫帚,气哄哄地回去了。从此,小孩子们像是学到了一个妙招,凡是家长要打,他们就赶紧跑,跑到阿汤的身边就算“大功告成”。
阿汤到秋天变冷的时候就要走了,因为每逢十一月,他的家人就会来这里接他。大人们和阿汤的家人聊着,并嘱咐他们一定要好好照顾他。阿汤走的时候是不情愿的,但是看见家人他又是开心的,就这样他一走就走两个季节。我们原先都认为,阿汤不会回来了,因为他是有家的,他只是走丢了而已。可谁知,在夏初的一个雨夜,阿汤撑着伞回来了,在熟悉的地方又跳起了那奇怪的舞蹈。微黄的灯光被银色的水面反射泛出点点光芒,阿汤的脚步溅起了一片又一片的水花,孩子们见阿汤回来,开心的大呼小叫。
他的家人说,阿汤一到春末就兴奋,到了稍微暖和点就又找不到了,无论他们怎么拉,他就是不肯回来,索性就放任他在外面待着,到天气冷些,再把他接回来。这片街区的人相继都知道了阿汤的故事,便在他常常躺着的那个地方前,给他铺了个凉席和一层褥子好让他歇息。时间转眼就是六七年,这些年里阿汤总是走两个季节,再在这里待两个季节。
又是一年的夏初雨夜,我们都以为阿汤会回来,还会撑着那把早已破旧了的伞在雨中跳舞。可是我们等了很久,直到夏天过去了,阿汤也没有再来。没人去追问阿汤的下落,我们都希望他是找到了个更好的地方去落脚了。孩子们为阿汤的“失约”而难过,但是他们也只是问大人一两句便再也不提了。阿汤到底怎么了,我们心里都有答案,但是我们不想说出来,因为他永远是那个放浪形骸的疯子,而疯子是不会给我们这种常人答案的。
也许成了一种习惯,尽管阿汤再也没有出现,可是每逢夏天,我们都不约而同地等待着一个叫阿汤的疯子前来赴约。(文学院2016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