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 《新山青》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育人中的独特作用

作者:宣传部 杜秀     
2018-09-01     浏览(170)     (0)

本文介绍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和育人功能,强调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如何通过加强社团文化建设、组织学术交流和知识讲座、开展文化服务地方活动等方式来强化行为文化的示范作用,以及如何突出精神文化的引领作用。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以群体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一种亚文化。校园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我校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突出“青年政治”办学特色,强调区域性、创新性、开放性的培养特点,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面向现代服务业,致力于培养具有青年政治特质的管理者和专业人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以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着手。既要体现一般大学校园文化中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术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科学民主的价值理念和导向正确的舆论环境,又要突出学校办学历史、学校性质和学科专业特点等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发挥物质文化的教育作用“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美好而净化的环境,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而脏乱粗俗的环境则易使人养成不良行为,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养成造成不良影响。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有形的一部分,是校园文化的外层表现,承载于校园建筑物、道路、雕塑、景观等各种物质环境中。它能够通过校园中的这些物质,流露出一种特有的文化气息与文化内涵,反映出校园的精神要素与核心价值观,"使身处其中的师生受到良好的环境熏陶与文化感染,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物质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由于我校本科办学历史较短,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存在经费投入不足和设计理念落后的客观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下,就更要突出物质文化的其它特点。以校园标识系统、宣传栏、电子屏、网站、广播电视、各类报刊和新媒体为载体,全面体现我校的办学历史、青年政治特色和学科专业特点,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熏陶、感染、引导、教育、激励广大师生奋发向上、干事创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体现制度文化的导向作用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制度文化是一门隐性德育课程,它能在深层次上给师生带来独特的管理思想和教育理念。在制度文化建设中,首先要培育学校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建立和强化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充分体现校、院两级在文化建设中各自承担的作用,体现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对师生的遵从和要求。其次要创建、完善严格的规章制度,教育师生养成良好的工作纪律和生活习惯。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测和保证体系,规范教师教学工作,保证教学的中心地位。使教师做到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言论有规矩。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围绕“课程体系、第二课堂体系、自我教育体系”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创建相关制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三要建立与地方长期稳定的交流制度。定期开展对地方的调查、交流,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学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的要求,从而主动地调整专业布局和服务方式方法,真正实现服务地方经济的目标。最后要倡树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鲜明导向,教育引导广大师生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投身到学校各项事业中,在全校形成顾大局、讲奉献、敢担当、善作为的浓厚氛围。
  三、强化行为文化的示范作用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动态层面,体现着校园文化的独特风貌。首先要加强社团文化建设。要正确认识学生社团存在的积极意义,确保社团在学校党委领导和团委指导下健康成长发展。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学生社团文化活动,通过既有的大学生政治理论研究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国旗护卫队、晨之曦社工协会、传统美韵社、ES摇滚山青音乐社、ERP沙盘协会等学生社团举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通过开展多种高品位的文化活动,强化行为文化的示范作用。其次要组织各种学术交流和知识讲座。充分利用“山青讲坛”“青学讲堂”以及其他阵地,不定期邀请学界和业界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营造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再次是开展文化服务地方活动,更好地实现产、学、研结合。利用山东省青少年研究所、中国地域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山东省社区发展与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山东省长青藤养老产业研究院、山青物业管理研究院、山青书画院等机构,围绕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发挥自身优势送科技、文化、知识下乡,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突出精神文化的引领作用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学校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具体体现在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校风是校训的拓宽、延伸和具体化,包括学校领导的工作作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以及学校积淀的传统文化精神、学术探索所形成的风气和氛围,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学术追求和办学特色,是学校品位和格调的重要标志之一。校风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与灵魂,良好的校风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最好体现。学风是全校师生员工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也是全体师生智、情、意、行在学习问题上的综合表现。我校长期凝练形成了“德才兼备,自强不息”校训和“朝气蓬勃,实事求是”的良好校风以及“自加压、共奋进、重实效、争一流”的山青精神,成为激励一代代山青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前,要继承和发扬这些光荣传统并形成新时期的山青精神,从而激发起全校师生爱校、护校、建校、荣校的满腔热情并转化为实际行动,为学校建设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