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郑州大学 - 《郑州大学报》
力学笃行 保研北大
作者:学生记者 董帆 林赛赛 滕文强
2018-06-29
浏览(632)
(0)
“永远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每个学期都以绩点4.0为目标。”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4级本科生宋智博,在刚刚步入大学时便对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
四年里,他始终保持专业成绩第一名,并且在国际顶级期刊《ACSNano》(期刊影响因子13.942)上发表了论文 《CarbonNanosheetsContainingDiscreteCo-Nx-By-CActiveSitesforEfficientOxygenElectrocatalysisandRechargeableZn-AirBatteries》。此外,他还获得国家奖学金、“创青春”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计划竞赛银奖、“蔚来杯”中国大学生电动方程式汽车大赛三等奖、河南省普通高等教育“三好学生”等荣誉。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科创成果,宋智博最终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攻读力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在班主任徐慎刚老师的眼中,宋智博的优异成绩得益于“较强的专注力和自控力”。预习、记笔记和刷题是宋智博保持优异成绩的秘诀。大一、大二的踏实学习使宋智博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大三时,他和两位同学申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投入到科研中。当时,他们跟着老师做一个电解水过程的催化剂,这对他而言是个全新的领域。为了让自己在短时间内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巧,宋智博一有时间就阅读相关的英文文献。
催化剂的制成需要不断的尝试,用不同的配方去做大量的实验,然后通过对比和分析实验数据发现潜在规律。“没有谁做科研是一帆风顺的,一时半会做不出结果也不要放弃,要沉下心来继续坚持。”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这个项目取得了成功,宋智博和团队成员一起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ACSNano》上。经过此次锻炼,宋智博开始从一名普通大学生向一名科研工作者迈进,他不仅学会了处理数据、使用实验仪器、撰写科研论文,更重要的是,他深切体会到了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开拓创新的思维、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其实你是个没有爱好的人。”宋智博整日奔忙于学习与科研之间,好友的一句话让他突然想起了自己曾经的爱好——汽车。于是,他将爱好与科创结合起来,组建了我校第一支FSAE赛车队———郑州大学电动方程式车队。
资金和技术的匮乏是车队建立之初遇到的最大难题。为了解决技术问题,宋智博与队友一起到河南科技大学、河北工程大学等高校的老牌车队考察和学习,获得了很多技术上的支持。同时,宋智博带领团队争取到了学生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及电气工程学院等部门和院(系)的资金支持。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要完成从无到有的过程,而且资金和场地都没有保障,第一辆赛车是在机械工程学院的楼道里完成的,真的是时间紧、任务重。”宋智博感慨道。为了节省时间,队员们便睡在办公室的板凳上,熬夜加班更是家常便饭,但队员们却始终满怀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赛车制作中。
造车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底盘、外形、制动、悬架等多方面的配合。起初,大家对这些领域几乎一无所知,队员们都想把自己负责的部分做到最好,但装配在一起时又时常产生不协调的问题,“拆了重装是常有的事”。队员韩腾曾因方案问题和队友发生过争执,深夜里,宋智博来到韩腾宿舍开导他。“作为队长,我必须带领大家齐心协力往前走,一方面我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一方面我要照顾队员的情绪。”宋智博说。
最终,他们的作品登上了2016年“蔚来杯”中国大学生电动方程式汽车大赛的赛场,顺利完成了静态赛和动态赛等多个项目,取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
初入大学时,宋智博曾写下自己的梦想———让电池容量翻倍。他说:“十年后,路上跑的可能全是电动汽车,现在正是电池、新能源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已经跑完四年青春马拉松的他,为自己积蓄了足够的能量,终于如愿在新能源领域继续自己的求学生涯。如今,宋智博已经在北京大学做了半年的科学研究,他希望自己能够不忘初心,力学笃行,在科研创新的赛道上一直奔跑下去,尽快取得科研成果并实现有效转化,感恩母校,回馈社会。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