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石家庄铁道大学 - 《石家庄铁道大学报》

96%以上高就业率的背后

2009-12-20     浏览(337)     (0)

(上接第一版)海底隧道项目部指挥长郭衍敬、南京长江隧道工程常务副指挥长王守慧、世界第一高塔“迪拜塔”施工总经理刘程彦……这些毕业于铁道学院的技术精英都是从施工一线做起,在艰苦奋斗中成才。不仅如此,学院还培养了大量的管理人才,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李东东、原国家总后勤部副部长左建昌、英国诺丁汉大学副校长余海岁,郑州大学校长申长雨,等等。据统计,该校仅1982年以后毕业的学生走上厅局级领导岗位的就超过了160人。
     “众多从基层成长起来的优秀校友的典型事例,对在校生就业有着现实的价值导向功能。随着人力资本理论的成熟与发展,基层成才、艰苦成才等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成长路径越来越得到充分的理论支撑。所以我们引导学生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只有到基层去才更容易施展自己的才能,干出一番事业。”王岳森说。
      “每年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毕业生都奔赴到铁路、公路、港口、码头等施工建设一线。近三年来,我校毕业生自愿到艰苦的施工企业一线工作的人数每年都保持在就业总数的70%以上。”学生处处长高晓峰介绍。
     “到基层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已成为学院保持学生高就业率的“法宝”,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则是另一个“法宝”。
      多年来,学院将创业实践活动与科技竞赛有效结合,不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学院占地14万平方米的工程训练中心,不仅是全校多数专业学生开展工程训练与创新训练的实践教学平台,也是学生进行前期创业产品研发和实训的基地。与此同时,学院每年定期开展科技节活动,举办结构设计与制作、机械创新设计、电子电路设计、flash设计、物流设计等20余项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反复的动手与实践,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得到不断提升。近5年来,在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该校2个项目获奖,11个创业项目分获得河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特等奖和一、二等奖;15名同学获“茅以升科学技术奖铁道教育希望之星奖”;先后有120名同学荣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CUMCM)一、二等奖。在刚刚结束的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中,该校成绩显著,总评分居参赛高校第五名。
 
      创新就业机制,多种途径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构建全员促就业的良好氛围
 
      学院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绝不是偶然,该校连续十年被评为河北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04年,作为全国4所院校之一,在全国就业工作视频电视电话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介绍。
      “凡是对学生有益的,有利于学生就业的,我们都竭尽全力的去做。”分管学生就业工作的院党委副书记范千文的话体现了学院“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多年来,学校一直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校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学校领导亲自挂帅,各有关部门一把手参与,不断创新就业市场机制,多途径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学院不断发挥董事单位在毕业生就业方面的主力军作用,每年董事单位招聘毕业生的数量约占总毕业生数的45%以上。此外,借助优势专业学科的引力磁吸作用,学院大力吸收一些地方行业性企业和非铁路建设运营企业到学校进行校园招聘,形成第二梯队的就业市场格局。在完善董事会机制的基础上,学校先后与中建集团、中煤集团、中水集团、中交集团、神华集团、天津市政、首都钢铁、长城汽车、各类矿山、港口码头等30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每年在组织春秋两季招聘会的基础上,自2008年开始,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学校又推出了“周末职场”招聘日,保持了校园招聘活动的经常化。目前学院已经形成了“学校领导统筹,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校院系层层落实”的就业工作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