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南林业大学 - 《西南林业大学报》

感悟思政课的魅力

作者:张海夫    
2018-09-07     浏览(363)     (0)

该文章总结了作者对参加思政骨干教师研修班的学习感悟,强调了思政课的重要性,分析了00后大学生面临的复杂环境,以及大学生内心渴求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的目标。作者认为,思政课需要从需求侧下手,摸透学生的真实渴求,从理论层面上引导学生,增强思政课教学魅力,讲透理论背后的逻辑和原因,注重理论资料的运用,避免思政课娱乐化,以学科意识引领思政课教学。

     

参加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2018年第8期)的学习,感悟思政课的魅力。现在00后大学生已经走入大学,成为高校的新生力量。面对国内外纷繁复杂的流变形势,面对中国梦的伟大使命,面对暗流涌动的各类风险,思政课肩负的教书育人使命更加艰巨。

    

一、00后大学生面临的复杂环境

      

开放的社会环境下,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驰骋,人们的价值观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各类思想、观点、思潮集中登场、交汇、冲撞,荚裹在其中的新生代大学生由于知识建构的方式、途径等原因,形成了新的价值判断标准,进而影响着其政治观点、政治立场、意识形态和行为选择等深层次的要素建构及其稳定性、方向性。要想提高思政课魅力必须科学分析和把握这些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

    

一是西方国家制造的麻烦会越来越多。随着中国的崛起日益清晰,西方国家感到压力剧增,势必全方位、不择手段的制造障碍抑制我国的发展。他们会想方设法从中作梗。经济、政治、生态等领域马不停蹄地遏制,文化、意识形态领域更是损招迭出,明里暗里分化、瓦解我们的指导思想,以期盼着我们内乱,希望青年一代成为自反的生力军,渴望看到共产党亲手培育出大批自己的掘墓人等。最近,美国以所谓贸易逆差为由直指我们的科技创新发展,出尔反尔悍然单方发动倒行逆施的贸易战,企图从外部施加巨大压力,呼应国内转型升级困境,形成内外夹击之势,逼迫我们永远呆在中等发展国家陷阱。

    

二是大力宣扬中国危害论。这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贯的手法。不顾事实,以不同的方式虚构中国威胁论,在军事实力上夸大、经济发展方式上扣上新殖民大帽子、人口上抹黑中国消耗世界资源等等。当中国威胁论在全世界有正义的人民面前失宠时,转而散布捧杀中国的歪理邪说。认为,中国已经是世界强国了,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都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以此,麻痹、消解我们的斗志,企图实施软刀子杀人伎俩,让我们陷入自我陶醉的糖衣炮弹里面,丧失警惕、防御心理下降、失去斗志。最近美国学者提出“金德尔伯格陷阱”,一波波陷阱论袭来,弄得我们有点被动。这是最危险的。

    

三是思想领域的西化策略。意识形态的分化瓦解始终是美国对中国战略的核心之一。美国利用知识话语主导权优势,大肆宣扬其价值观、文化优越性,将其价值观描绘成世界上最好、最有前途、最能代表人类未来发展趋势的思想文化体系,通过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网络作品、资助留学、举办研讨会等方式,极力渗透其价值观。通过收买一些国内恶劣文人小丑撰写一些严重不实的网络流文,在网站、移动平台终端等上传播,点燃民粹主义思潮,向政府施压。让我们的越来越年轻的一代,忘记先前、忘记自我、忘记历史,抽掉文化根基,宣扬愤怒、传播背叛和仇恨等。

    

四是国内环境日趋复杂。北京大学孙代尧老师穿透时代的深处进行思考,分析了面临的四种风险、四个矛盾和四个陷阱,处处见血封喉,条条见解深邃。这些风险、矛盾和陷阱是大学无法回避的问题。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认同和自信、自觉。

    

二、大学生的内心渴求

      

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是每位大学生的目标,这一判断应该没有任何问题。谁不想成为社会、国家的有用之才呢?哪一个学生愿意大学毕业后成为社会废人呢?可以说上大学的初心都不是为了追求社会的抛弃或自暴自弃。我们知道,他们在大学之前的时光基本上是围绕着升大学这个目标演进、成长的,知识的积累指针亦是以此为核心。虽然,家长、老师伴随学生成长日常,但是,是否真正了解变化中的学生渴求亦是很大问题。从现实来看,成人的教师也并非能够真正把握学生内心需求。也可能正因为如此,才出现大家实际上都心知肚明的思政课真实效果问题,什么抬头率了、实效性了、入脑入心了、理论自信文化自信了等不是现在各个高校要切实需要解决的症结吗?研讨会上,我们往往经常听到发言的教师在汇报时侃侃而谈的说:自己的高校思政课如何受学生欢迎、在学生评课中如何如何的高分等。这是不是真实情况,或者是不是学生打分时的真实内心反映?以我对高校思政课的长期观察来看,绝大部分的高校思政课远未达到这些效果,课堂上玩手机、睡觉、看其他书、做其他作业、或者身体在教室而思绪早爬到九霄云外的多了。这种情况已经引起社会、政府、家长以及学校自己的不满。一方面,思政课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上上下下都很重视,人财物投入逐年大幅增长;另一方面,思政育人效果不尽人意特别是在一定程度上无力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进攻,当然应当对此进行深刻反思。思政课老师常常抱怨学生素质差、不听话,功利主义、物质主义、利己主义的影响太大。绝大部分教师都在想办法改变这种状况,教育部也在想方设法扭转这一劣势。但是,问题核心又是什么?是不是力量对准了靶心了?以本人观之,我觉得应该摸透学生的真实渴求,亦即从需求侧下手,来改变供给侧内容,而不是仅仅给学生提供教师自认为好的“饭菜”,而忽视学生的“胃口”。尽管意识形态教育需要灌输,但,时代不同了,把握需求侧的内心想法才是硬道理。

      

我个人认为,在大中小学各个阶段、各个层级、各个领域和环节都通过开设相关思政课程来引领青年学生成长的现实境况下,由于大学生的认识能力越来越高,他们最渴望获得的是两个方面的东西:一是确实能够解决其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困惑、问题、难题等,比如,政治问题,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怎么样理解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现实中部分共产党员腐败、特权、官民差距等热点问题?如何理解社会主义下贫富悬殊的问题?如何理解官僚资本?如何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的现实表现问题?再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写道的“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问题,有学生就说了,这个中国方案是不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愿景?是不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呢?二是学生想知道真实的东西方对比情况。我们总是说西方国家围堵中国、打压中国,但是在网络上、影视作品上、甚至是一些西方国家外教的言传身教上好像表现的都是令人赞同的精神,西方国家的真实情况我们的学生并非知道,进而在讲他们的腐朽、衰落时学生不一定真的认同啊。还有就是,一些有钱人或官员想方设法将家属、子女送出国,不都是到发到的资本主义国家吗?他们本人成为裸官、裸师、裸商在国内赚钱汇到国外给亲属用,这些东西也是学生渴望弄明白的,仅仅命题式的或道德谴责式的灌输学生一些西方国家的罪恶判断怎么行呢?总之吧,老师真的需要好好下功夫理解学生想要什么,才能够从理论上引导他们,否则的话都是徒劳。

    

三、思想为王,寻求背后的逻辑方可为之

      

这几天的培训来看,各个大专家讲授的都非常好,尤其是刘书林教授、顾海良教授、张雷声教授和孙代尧教授的讲授非常深刻、非常精彩,都是挖掘阐释现象背后的逻辑和原因,听着非常过瘾。尤其是北京大学的孙代尧教授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他的讲述可以说是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好多事情通透多了。也有几位讲授者计较注重技术设计,属于技术派。以我对大学生的了解,要想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增强思政课教学魅力,着力点应当回到思想内容的阐释上来。我认为技术派比较肤浅,只能起辅助作用,绝不可成为主题。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产生物质力量。也就是说,要想让学生入脑入心,必须用理论来解决,而不是专注于花架子。

    

一是讲透理论背后的逻辑、原因。思政课教材往往是结论性的判断多,涉及背后的原因篇幅较少。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发掘论断背后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时代逻辑的话,就一定会陷入僵化、干巴、乏味、甚至让学生讨厌的说教泥坑里去。比如,如何理解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问题,如果仅仅讲述重复“我们的发展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然后再把中国方案的内容讲一下,这样有说服力吗?学生会接受吗?会理解吗?要加入能够从人类文明样态创新、从世界范围内的对比逻辑、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角度全方位综合分析,学生就会理解的。再者,讲到伟大斗争时,如何理解新时代的伟大斗争?要从历史演进讲起,革命、建设的斗争胜利了,这个不用讲了,重要的是现在伟大斗争的对象和为何说是伟大斗争要讲清楚,否则就把伟大斗争的内容讲一下学生也不会感兴趣,甚至反感。

    

二是注重理论资料的运用。比如,新时代的理解问题,教师不能够就把十九大关于新时代的几句话读一下就行了吧,也不能就着这几句话举一些不太切合的例子去讲,要从历史进程的大时代、从马恩经典关于时代、从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关于时代的判断进行逻辑分析,才能够说清楚新时代问题,否则,学生也逃脱不了新旧对立的思维来理解。再如,讲到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要从新旧国际关系理论对比上分析,从一带一路的关系上分析才有让学生理解的东西,否则,光喊口号怎么行吗?

    

三是避免思政课娱乐化。思政课是育人、增强意识形态能力的重要阵地,形式上可以适当的去丰富一些,但是,绝不能够把思政课娱乐化,诸如看电影啊、唱歌啊、发红包啊逗学生乐,这是偏离思政课的做法。要把理论背景、前世今生讲清楚、讲透彻,让学生真正领略理论的魅力,千万不能够跑到纯技术、纯形式上去了。

    

四是以学科意识引领思政课教学。尽管中央十分重视思政课建设,但是,不得不承认,现实的当下,高校教师圈内,非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教师,甚至包括部分领导,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地位、性质、功能认识仍不到位。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一个学科,不具有学科的属性和特征;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啥用,虚的很,空的很;有的认为,思政课就是按照书本知识念一下就可以,不用下大工夫,只要把中央文件传达好就行了。凡此种种,说明思政课,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仍处于边缘化状态。人家其他教师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学术、不是学术,也不能老怪有这种认识的教师本人。其实,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上不是无形中抛弃了学科意识了吗?一些老师本身在上课时就播播电影、微视频、歌曲、放放ppt,让学生自己讲、甚至教师穿上道具来表演吗?也就是说,把思政课朝着娱乐化上去引导,一点理论意识和学科意识也没有,自己就不当一个学科去授课,为啥指望非马教师认同你、看高你?

      

总之,凡是理论功能深厚且善于讲透理论背后的逻辑和原因的教师,就是不放ppt,效果依然好,学生的后获得感依然很高。其实,历史上的东西思想家在这方面早就给我指明了理论战胜学生的典型榜样。比如,西方黑格尔、康德等,中国的胡适了、李大钊了,以及现在的像搞德国史的李工真、研究康德的邓晓芒、马克思主义的孙代尧等等都是思想为王派,这些大家和老师的讲课学生就爱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