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理工大学 - 《山东理工大学报》

泥土祭

作者:外国语学院 赵晓晗    
2018-06-22     浏览(53)     (0)


  车流、人群、喧嚣,城市的道路高效快捷,风驰电掣,却少了一份缓步徐行的自在。
  印象里,家乡的土路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硬实的,只有经历一场酣畅的大雨后才会软化,泥水蜿蜒而过流淌进绕村的河中。
  每次大雨都是对道路的重塑。雨过天晴,经过烈阳暴晒,土路上,有的地方高高隆起,有的地方深深凹陷。常常想起穿着布鞋走在土路上的滋味,路硬硬的,偶尔还会有土块,咯得脚痛。
  孩子们最喜欢的是下雨后的土路,他们从不去考虑雨停后的泥泞和恼人的出行,只贪恋那份脚下的感觉。微雨最好,润透坚硬土地浅浅的一层,像健美皮肤上的薄汗,透着健硕和强壮。这雨水不可太小,雨水太小,人走在路上就易打滑,小孩和老人都怕;雨水也不可太大,雨水太大,土路就变成黄浆似的泥汤,一脚一片泥泞。雨水不小不大,则是最佳。当雨水浸透土地的肌理,却并未打磨去它的脊骨,这时的泥土稍软,踩下会有微微的凹陷,又不至于渗出水来,还会给你一个向上的弹力,只让你觉得它是个顽皮的活物,又觉得像走在水床上,一步一个荡漾。
  乡间的路总是不平坦。除去雨水的原因,人工挖掘也占了极大部分。在去往田地的路上,零散可见浅浅深深的沟。或许是早年的旧迹,或许是最近的“新品”。这往往是为了排水或是引水,旱时灌溉土地,涝时保证排水,掌握庄稼地里水的平衡,保证好收成。新手骑车上路,若是图快,必将被这样颠晃的路给震得五脏六腑都移了位。村民们则是习惯了,他们熟悉路上的颠簸如同熟悉自己的手纹,路平加速,有沟就捏闸徐行,灵巧避开每处沟坎,即使这样的路也骑车骑得飞快。
  最喜欢的还是田地间开垦过的新土,历经一个冬天的封冻后,春雨带来湿润的气息。在犁耙的开垦中,旧土抖落,新土翻滚,带来地下的略腥的气味,在乍暖还寒的空气里发酵。脚踩下去,觉出湿意,新土黏软成团,久待则陷。经过几天日照的充分沐浴,泥土就将变得松散。在黄昏里,一天的烘热气息都钻进土地里,又从松散的孔洞里钻出,在田中升腾出一丝温度。这时便可打了赤脚,踏着那份余热,走在田埂上。泥土不沾不黏,踩下微微凹陷,颗粒滑落脚背。
  小时候,在土地里打滚撒野,现在却对土地的千万般好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还记得有一年开春的日子,又一次来到田地里。瑟瑟寒风里,小麦呆头呆脑,神色怏怏,河边的黄头芦苇也带着落寞。一阵风吹过,麦苗的叶片却欢快地摇动起来,像一条条青蛇,滑溜而过,漾满的是生机与活力。芦苇也在跃动,不甘寂寞地招摇。耕耘、生长、收获,是一次又一次的轮回,土地四季,蕴藏其中的,是永恒的生机。
  家乡的条件并不好,家家种田,只一条土路通行。人们向往公路的平坦和快捷,终于在前年推平土路,打上水泥,长而直,不柔媚没弧度,乡间通车更多了,田地却少有人种了。那路上来往的多是邻村的过客,闹腾有之,却少了份熟稔。大家的脚步更匆忙了。
  异地而处,家乡久别,行走在柏油路上,恍惚间便想起那湿润的略带腥气的泥土的味道,那脚踩黄土的踏实滋味。
  又忽然想起,即使是家乡,那份独特的滋味也留在前年的日历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