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疗程的化疗,每个疗程几乎不怎么吃东西,依然挺过来了,现在化疗结束八个月,每次复查都正常!为了给父母养老,陪老公变老,看儿子长大,这些就是那时候痛苦化疗的全部动力!”这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病房“心语墙”上一位病人写下的小纸条。这样的“心形”小纸条,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心语墙”上已经累计有成百上千张。
近日,身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国际胃癌学会(IGCA)主席的季加孚教授围绕北肿“心语墙”的故事特地撰写了文章,倡导“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该文章于11月23日刊登在著名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BMJ )期下网站The BMJ opinion。该网站刊登来自BMJ世界各地的读者、作者和编辑的评论和观点。
1年前,深受病人故事的启发,季加孚教授萌生出了创建“心语墙”的想法。这位病人在术后门诊随访时曾向季加孚教授表示,从家人、其他病人和医护人员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对她而言非常重要。她在术前曾收到孙子的一份特别礼物-------- 一张“心形”的小纸条。“我爱您......您会好起来袁很快就能回家”,“心形”纸条上无比暖心的话语让这位病人感受到了浓浓的关爱,且始终无法忘怀。
深受启发的季加孚教授暗自寻思:为什么我们不为病人和家属创建一个表达关爱和情感的空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心语墙”的故事便由此诞生。
“心语墙”创建后,许多病人和家属都热衷于通过小纸条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对家人的关爱,有对医护人员的感激,也有对自己健康的期待。不少医护人员也在"心语墙"上写下了他们对病人及其家属的美好祝愿。
“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式来推广‘心语墙’。”季加孚教授在文中写道。在他看来,“癌症”对中国民众而言是一个可怕的字眼,经济负担、身心挑战给病人及其家属造成了无比沉重的负担,肿瘤医院的气氛也因此异常凝重,心语墙上那些充满关爱和鼓励的话语为阴郁的心情带来了一线阳光。不少病人决定在出院后留下他们的纸条,他们希望自己的纸条能够激励病房里其他的病人。病人和医护人员之间写下的充满感激和祝福的话语,也成了他们之间无比珍贵的礼物。
季加孚教授在文中指出,尽管新的技术和药物能使肿瘤外科医生为病人提供最有效和个体化的抗癌治疗,病人通过医生的实践也能从中获益,但是科学和技术并非癌症治疗的全部。
曾倾听过无数癌症病人及医护人员表达过忧虑、悲伤、无助、绝望和价值观的季加孚教授认为,病人得到家人和医护人员的耐心倾听、情感上的关爱和支持,同时医患之间相互理解和信任,和获得合适的治疗药物一样对于病人至关重要。
季教授最后表示,为了对抗癌症,医生应该与病人及其家属共同努力,通过倾听他们,与他们交流,从他们身上获得启发,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医疗实践中。
(肿瘤评论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