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农业教育的历史脉络①

■赵竹村

2018-06-25     浏览(80)     (0)

本文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农业教育的历史脉络和红色基因,包括初步探索、创建农校、边区实践、人民农大、重点建设、特色提升等六个阶段。其中,文章回顾了党领导下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并强调了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特色提升的重要性。


  在旧社会,农业得不到重视,农业教育得不到发展,奢谈高等农业教育。自1905年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起,学校的农业教育也往往脱离中国农业实际,不切社会实用。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创建以后,始终将高等农业教育作为“醒农”②重镇,联系民众,唤起民众,后来结合苏区、边区建设探索农业教育实践和大力创办高等农业教育,直至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历史进程中兴建起一大批农业院校,并推动一批农业大学争创一流,不断走出一条党领导高等农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正确道路。回顾和梳理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农业教育的历史脉络,可以简要地划分为六个阶段。
  一是初步探索阶段。主要是,在党的领导下,1922年9月,北京农业专门学校(1923年3月8日改名为北京农业大学)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组织成立“农业革新社”,举办农民夜校,提高农民政治觉悟与文化水平,并在附近农村中发展党员,建立农村基层党组织,动员农民参加革命运动。据史载,当时参加农民夜校的学员包括年逾古稀的老人和十来岁的少年,甚至还有抱着小孩的妇女,有时多达百余人③。20世纪20年代,在依托当时旧式农业院校开展农民夜校等社会活动中,我们党培养了不少革命骨干,为农业教育带来新的风气。比如,詹乐贫,1923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1924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担任中共北京地委农民运动委员会,参加京郊农民运动的领导工作。1926年3月18日,在抗议八国“最后通牒”的斗争中,他是北京农业大学学生和西郊农民的组织者,并在“三·一八”惨案中负伤。1926年5月以后,他由中共湖南区委安排到常德、汉寿、益阳等地开展革命斗争,曾任汉寿县委书记、中共湘西特委常委。1929年1月8日,詹乐贫同志不幸被敌人逮捕,同年1月12日在汉寿县英勇就义。④二是创建农校阶段。主要是,20世纪30年代,在中央苏区,我们党进行了探索创建农业教育的伟大实践。1933年,创建了中央农业学校。据《中央农业学校简章》,农校设本科、预科及教员研究班,其中,本科一年毕业,在需要时可缩短或延长;预科修业两个月;教员研究班不定期。学校以实习为中心学习苏区主要农作物栽培法、育种法,学习苏区现有的主要肥料的制造、保存和施用法,学习主要农作物的虫害、病害的预防和消灭的方法,学习农业经营法,尤其是节省土地、肥料、劳动力的方法,以及学习作物概论、土壤改良法、农产品简单的制造及保存法。教员研究班则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根据苏区的经济条件,具体地研究苏区的农业⑤。此外,苏维埃大学也曾分设“中央农业大学”。
  1934年,沈泽民苏维埃大学编印《生物常识》,教育人民委员部编审局印《农业常识》(上下册)等教材⑥。尽管战火纷飞,条件艰苦,但是我们党通过在苏区的条件下探索农业教育实践,培养了苏维埃农业建设急需的管理与技术人才,使苏区农业教育走在农村前列,也积累了创办高等农业教育的宝贵经验。
  三是边区实践阶段。主要是,自1939年至1946年,我们党领导下的农业教学科研育人实践活动在延安全面展开,包括农业理论教学、实地考察的组织,实验农场的创建,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的开展,以及教育方针的讨论等,对我国高等农业教育事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依托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1941年2月,发起成立了中国农学会,推选乐天宇为主任委员。延安自然科学院生物系(后改为农业系)教师结合理论教学和实地考察及实验与实践,编译教材,撰写发表学术论文、科普文章,积极参加各种交流研讨,可以说是蔚成风气。1942年下半年,延安自然科学院曾一度就生物系的教育教学方针,包括生物系的性质、任务、名称等进行反复专题讨论,组织师生漫谈“科学技术大众化”“下乡实习与学校学习之配合”两个问题,深入研讨理论与实际、目前与将来、边区与全国的关系,对于找准办学定位、改进教育教学等起到了解放思想和深化认识的重要作用。比如,乐天宇同志为自然科学研究会第一届年会作了《边区植物分布及其特点》的学术报告,先后发表《怎样选择公营农场及屯田地区》《本边区梨子苹果的主要虫害及防除》等科普文章;乐天宇、徐玮英、彭尔宁合著《陕甘宁边区药用植物志》;林山同志撰写发表《陕甘宁边区的黄土》论文,提出对改良边区土壤的意见⑦,等等。
  四是人民农大阶段。主要是,在党的直接领导下,延安自然科学院生物系及农业系时期逐步形成了的“农业特色”办学经验,在新中国建立前北方大学、华北大学农学院时期,又历经了进一步实践,作为在太行山上成长起来的人民农学院,继承了南泥湾、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做法,密切和生产结合,直接为农民群众服务,使广大学生在联系实际中学习掌能够握用得上的科学知识。1949年9月,随着华北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三校农学院合并建设“人民的农大”,这些办学经验直接融入到新的北京农业大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来。20世纪50年代,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随着新中国而创办的全新的北京农业大学,在向科学进军的高潮中,积极作为,研究制订了第一个“十二年远景规划”,分三步走,力争在农业科学领域各主要学科基本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为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北京农业大学以蔡旭教授为代表的广大师生,响应国家号召,在京郊各区县兴起小麦生产科技奋战,终于获得北京百万亩冬小麦亩产300斤的历史性突破,1965年总产达到三点七亿斤,为1961年的三倍多,史称“小麦会战”⑧。
  五是重点建设阶段。主要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展开,我们党把农业高校的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极大地推动了高等农业教育事业的发展。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中央要办好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北京农业大学等几个重点的高级农业科学研究院和高等农业院校。”1984年4月2日,国务院批准把北京农业大学列入国家重点建设的十所高校之一,同年国务院批准包括北京农业大学在内的22所高校试办研究生院。1995年5月24日,国务院批准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组建成立中国农业大学。此后,中国农业大学先后被列入国家第一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9年5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中国农业大学视察,讲话强调,中国农业大学是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起源地,一代代农大人形成了“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光荣传统,要加快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步伐。中国农业大学的发展,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农业教育重点建设的一个缩影。
  六是特色提升阶段。主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事业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高等农业教育事业发展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及重大挑战。在十八大前夕,2012年9月1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到中国农业大学视察,并参加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参观活动结束时发表讲话。他说,中国农大作为我国著名高等院校,这些年来不仅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而且在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突出成果。希望把这些成功做法坚持下去,不断拓展科技成果服务“三农”的有效途径,不断探索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活动的成功经验。他要求学校“早日建成有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一流大学”。
  作为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从延安走来的“人民的农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高校,在新的历史时期,亟待把“中国特色”的时代自觉树起来,把“农业特色”的责任担当扛起来。2017年,中国农业大学等一批农业高校及其重点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大学或学科,标志着党领导的高等农业教育事业步入特色提升的新阶段。
注释:
  ①本文节选自5月日,作者在“”所作的报告《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农业教育的历史脉络与红色基因探析》。
  ②《醒农》是五四运动时期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学生创办的半月刊,其宗旨是“促人民之觉悟”“谋农业之改进”。
  ③北京农业大学校史资料征集小组编著《北京农业大学校史(1905—1949)》。
  ④中国农业大学档案与校史馆编,《农大英烈》。
  ⑤⑥张挚,张玉龙主编:《中央苏区教育史料汇编》(上下册)。
  ⑦《延安自然科学院史料》编辑委员会编,《延安自然科学院史料》。
  ⑧北京农业大学校史资料征集小组编著《北京农业大学校史(1949—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