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潍坊科技学院 - 《潍科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樊志民教授
在第九届中华农圣文化国际研讨会上的致辞

2018-07-01     浏览(218)     (0)

作者在发言中赞扬了山东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并强调了传统农业科学家的作用。他提到山东农大、青岛农大、潍坊科技学院在农史研究方面各有精专与特色,并期待进一步做好秦齐农史学术联姻。作者还提到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农业历史研究方面的地位和影响。

主席先生、各位来宾:

我曾多次来过山东,来寿光的次数更多一些,但回想起来基本上皆与农史学术活动相关。在汉唐以前,陕西、山东是传统农业相对比较发达的地方。秦譬“西齐”、齐喻“东秦”,互相企羡对方的富庶与繁荣,共同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与进步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古代农书作者出自山东或成书于山东者有《氾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桑经》(蒲松龄)等,在古代重要农业历史文献中占了相当比例。西汉的氾胜之“教田三辅”,总结中国传统农作的经验与技术,提出的“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奠定了中国北方旱农耕作的基本技术体系与指导原则。尤其是魏晋南北朝、元、清诸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期,若没有山东几部重要农书的出现,周秦汉唐以来的农业传统或有逆转倒退之虞,我们对“山东好汉”的历史担当心存感激。

陕西、山东两地通过黄河而联结起来,既有社会经济的联系也有思想文化的交流。秦齐沿黄河中下游而东西相向,被称为“中华文化之轴”。中华农耕(农业)文明最典型的就是周文化,以至于使孔老夫子心神向往,晚年以不能梦见周公而为憾。儒家学说源诸周礼,并就农业社会的秩序运行、礼仪规范做了精到的发明与设计。在儒家学说的发展过程中,山东和陕西一直起着遥相呼应的作用。山东人创立了儒家这个学派,但儒学上升为中华民族的国家学说,则是汉武帝在关中立起来的。宋以后是陕西人将儒学发展到了极致,关学所讲的经世致用是对儒家学说的落地与实用化发展与完善,关学是儒家学说地域化发展最完善、最成熟、最可用的学派。

可以这样表述,山东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不仅仅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出现过一个孔夫子,还在于它在中国传统农业的每一个重要时期都有过重要的作用与贡献。山东是孔孟之乡,孔孟之道让我们有了民族的思想与文化;山东有众多的古代农业科学家,而优秀传统农业科技的继承与发展维系了我们的基本生存。管子将这两方面的功用概括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客观的说,我们对儒家学说与山东的传统农学的成就与贡献应当等量齐观,现在的问题或在于畸轻畸重之弊。

二十年前,我在参加《贾思勰志》编纂会议时曾指出,不要把《齐民要术》看成是寿光的、山东的、也不要仅仅看成是中国的,它应该是一部具有世界意义的农书,这样的观点于兹迄今仍未有些许改变。《齐民要术》被誉为中古奇书之一,在北方游牧经济与文化对中原农耕文明造成巨大冲击与破坏的情况下,它的出现具有兴灭继绝的重大历史意义。《齐民要术》所记录与总结的农业经营思想、传统农学理论、农业生产技术、农牧结构配置,是弥足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继承与借鉴价值。

中国的农业历史研究,大致经历了文献搜求整理、文本学术研究、博物馆立体展示等阶段,山东的学者围绕《齐民要术》所做的研究贡献良多。现在山东农大、青岛农大、潍坊科技学院各自都成立了相应的农史研究机构,这在诸省之中或为仅见。山东农大依托文法马院,吸收农林牧水各领域专家,以综合性研究见长;青岛农业大学的《齐民要术》多维影视项目把农史研究推进到了信息时代;潍坊科技学院则专注于农圣研究,可谓各有精专与特色。尤其是三位一体的布局与规划,必将推动山东农业历史研究的跨越式发展,并缘此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业历史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相当高的地位与影响,尤其是有关《齐民要术》的整理与研究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学术界高度评价石声汉教授在齐民要术研究方面的学术成就,称为“贾学之幸”,并欲在西农设立“中日齐民要术研究中心”以共同推进学术研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学者欲日译《齐民要术》,但有感于贾书之“难读”,他们毅然暂停翻译以待石先生《齐民要术今释》之出版,并慷慨见赠《齐民要术》金泽文库本以为参校。这些年来,《齐民要术》始终是我们有关北方旱作农业历史之研究最为倚重与关注的历史文献之一,《齐民要术》不同版本、文稿之典藏成为我们农史资料建设的重要特色。山东几家农史研究机构都曾邀请我做学术报告、聘我做兼职教授或担任学术顾问,我视此为山东同仁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业历史研究的认可与肯定。我们祈愿进一步做好秦齐农史学术联姻,为此略尽绵薄并共襄盛举。

即此,祝第九届中华农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成功!谢谢。


樊志民,陕西洛川人。1992年入南京农业大学师从郭文韬先生攻读农业史专业博士。1997年入西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院,师从著名农业经济学家魏正果教授从事中国土地制度史方向的博士后研究。1997年晋升为研究员并被遴选为农业史方向博士生导师。2001年受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赴日本京都大学、东海大学等从事学术访问和交流,2003年3月赴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进行短期学术访问,2009年率领中国农史代表团赴韩国参加了第九届东亚农业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历史组评审专家、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科技史学会副会长、陕西省社科规划办史学专家组成员、民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委员会副主委、杨凌区政协委员等职长期从事农业历史研究,率先倡行地区与断代农业史研究,并以西北地区农牧史与战国秦汉断代研究确立了自己的特色领域与学术地位。1997年出版的《秦农业历史研究》为国内外第一部断代农业史专著,被学术界称为秦史研究由文献整理与概貌通览阶段迈入专门领域深入研究时期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