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 - 《安徽理工大学报》
筑梦安理新时代 书写地环新篇章地球与环境学院
作者:张平松
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一篇面向新时代的宣言书,其气势恢弘,大气磅礴,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我们的国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已经迈上新征程,我们的学校按照党代会、教代会确立的目标正在开启新的建设伟业。受到这些新的气象和精神的感召,结合十九大报告学习精神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的要求,我谈三点自己的认识。
一、学出使命和担当。党的十九大作出了重大的政治判断、理论概括和实践总结,确立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做出了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为我们国家描绘出光明的政治前景和发展宏图。通过认真学习,我感到由衷自豪.报告要求我们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科学判断和战略部署上来,树立“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看清使命,勇于担当。结合我们学校的发展历程,我们有过辉煌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历史,我们的学子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们的教师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但历史已翻过这一页,使命和责任在不断传承和延续。我们已从三个校区汇聚到这里,实现了历史跨越,三栋红楼也端坐在校园,象一双历史的眼睛,在凝望着,在鼓舞着。我们没有懈怠的理由,从国家到学校,我们有自信,有能力,有担当,要在新时代感召下去建设安理新天地。
二、学会谋划和思考。十九大报告精神号召我们,要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不断开拓党的教育事业。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党员和管理者必须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去思考和谋划,去探索提升自我的办法。地球与环境学院由柴登榜先生等老一辈地质工作者创立和发展,留下一路芳华,传到这一代,需要去守护、去注入、去发展。目前,我们有地质和环境两个学科,其存在人才团队凝聚度不高,青年人才彰显度不强,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建设程度不快,教学团队、科研平台建设不足等问题。虽然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获得了校一流学科资助,地质和环境两个学科获批一级学科学位点建设,但与校内兄弟学院、国内同类高校相比,我们的差距较为明显。因此,我们在思考中想重点围绕两条主线开展工作,一是落细专业与教师队伍建设。以本科专业认证为基础,做好培养方案修订、核心课程群建设、教学实验室、野外实践基地建设,开展院内教师培训,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输送新时代专业技术人才。二是落实学科与实验平台建设。通过方向凝练、教师归队、教学与科研团队构建、实验平台申报建设与管理、大项目谋划与参与、教学与科研成果奖申报、高水平SCI类论文突破等,切实打造好学科平台,建设其真实内涵。
三、使出干劲和行动。有思考和规划,更要付诸行动。地球与环境学院目前建设有6个本科专业,分属4个一级学科,且多与十九大报告精神紧密相连。十九大报告第九部分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该内容与我们地学的专业和学科建设密切相关。报告指出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建设美丽中国。这些描述与地质和环境两个学科建设发展紧密对接,为我们指明方向。我们既要做好传统优势学科的延续,更要做好新兴地质与环境学科方向的拓展,切实下好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这盘棋。今年我们想围绕2018年培养方案制定,以专业认证要求为指导,重新梳理和完善专业培养目标,在抓好就业的同时,做好本硕博人才一体化培养方式探索,提升本院学生留校读研的比例;探讨成立高年级专业强化班,做好传统优势方向及新兴地质方向的知识传递,提升学生培养层次;讨论建设地环勘查中心及地质科学馆,构建地学专业教学仿真实验中心,申报淮河流域矿山开采与环境保护类省级工程平台等。同时做好建章立制,以制度强管理,完善内部激励机制,提升学院内涵管理水平。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激发广大教师干劲,推进全员持续行动。
舜耕楼前望,满园皆生机。我们将以十九大精神为统领,按照学校总体的发展部署,努力做好地环学科的复兴和发展梦,切实为学校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