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回忆山东武训研究课题组
作者:邢培华
山东武训研究课题组 (以下简称课题组)成立于1987年,至今已有30多年时间。“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在这段时间里,课题组收集整理武训研究资料、出版武训研究著作,参与发起组织召开全国性的武训研究会议等活动,对推动武训研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回忆课题组30年的有关活动是很有意义的。
一、武训研究课题的提出与课题组的成立武训研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武训研究,一直是歌颂与赞扬占主导地位的。可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51年,在我国进行了一场由讨论进而到批判武训和《武训传》的政治运动,使得武训研究,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成为无人敢以问津的禁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关于武训的“重新研究”才又提上学术研究日程。1980年,《齐鲁学刊》率先发表了无锡公安分局张经济同志的《希望给武训平反》的文章,从此揭开了新时期武训研究的序幕。随后,《齐鲁学刊》《聊城师范学院学报》《行知研究》和诸多报刊杂志不断转载与发表有关文章。
198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和基金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为新时期重新开展武训研究指明了方向。为更好地总结关于武训和《武训传》批判的历史经验,客观地评价武训及其历史地位,由山东省哲学学会发起,选报武训研究课题并很快被批准成为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的重点科研项目。于是,在山东就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武训研究活动。
武训研究课题组是一个集体的科研团队。参加课题组的单位和人员主要有:山东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李武林,山东大学哲学系臧乐源,山东省委党校李光耀,山东师范大学于超,曲阜师范大学程汉邦、姜林祥、黄清源,聊城师范学院(今聊城大学,以下不再注明)张明、李绪基、马明琴、邢培华等。课题组成立以后,召开了若干次的有关会议,解决了有关武训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方法和成果形式等有关问题。会议明确了武训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就是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通过对武训其人及其办学活动两个方面研究,对武训这个历史人物,对其教育思想、教育实践、教育影响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最后,会议确定主要由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师范学院作为武训研究的重要基地。
二、武训研究资料的收集与课题组相关成果在我的记忆中,印象较为深刻的会议,主要有1988年7月在青岛市委党校召开的会议。这次会议明确了武训研究资料编选的体例和原则问题:在体例上,要按照问题和观点,把武训与电影《武训传》批判的材料区分开来,具体可分为“武训历史资料选编”和“《武训传》批判资料选编”,总体上统称 “武训研究资料”。会议特别强调要按时代性收录最集中最原始的典型材料,强调尊重研究资料的原始性和典型性,尽量全录或选录有代表性的文字,并要求编辑资料索引,争取给研究者提供较为全面的宝贵资料与线索,力求达到避免重复、便于检索,透明度高、覆盖面大的效果。在曲阜师范大学召开的会议,一次是讨论姜林祥和黄清源的《武训评传》写作提纲;还有一次是讨论《武训评价一百年》文章。在讨论中,大家充分发表有关意见,修改后在《东岳论丛》发表出来。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先后收集到清末的 《山东武义士兴学始末记》《兴学创闻》,民国时期的《武训先生九十七诞辰纪念册》、杨吟秋《行乞兴学义士武训先生事略》,建国初期李士钊《武训画传》等资料,并不断对其进行整理,采取油印、打印、刻印的方法,总共整理出18册,大约300多万字。
根据山东哲学学会的有关意见,1989年11月,课题组在聊城师范学院召开了第六次会议,研究武训书籍的整理出版问题。其一是把武训研究资料的书名定为《武训研究资料大全》,仍由聊城师范学院的同志来完成;其二是《武训评传》,仍由曲阜师范大学的姜林祥和黄清源完成。会议确定,上述两部书籍先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随后,在张明同志指导下,马明琴、邢培华对武训研究资料进行了梳理,将其精选80余万字,编成《武训研究资料大全》,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谷城先生抱病题写了书名。《武训评传》的作者在过去武训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科学考证,对近百年来包括清朝政府对武训的褒奖、民国时期各界对武训的颂扬、解放初期对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以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武训的再评价等,作了比较全面客观的评述,具有材料真切翔实,论述客观公允,行文通俗流畅,可读性强的特点。
三、课题组参与发起组织的武训研讨会与纪念会课题组的武训研究引起了武训故乡———山东冠县的高度关注。1989年6月,山东冠县召开了武训逝世93周年纪念会、1991年、1995年、1996年分别召开第一、二、三次召开了全国武训研讨会和武训逝世百年纪念会,课题组的同志们参与了第一、二次会议的筹备工作,负责会议的联系专家、秘书工作,课题组成员是会议提供研究论文的主要作者,同时还尽可能地动员所熟悉和对武训问题有所研究的同志参加会议,扩大了武训研究的队伍,增加了与会人员的文章,丰富了武训研究的内容,对于开展武训研究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1989年4月,武训故乡———山东冠县柳林建立了武训纪念馆筹建小组,决定复修武训先生墓、修缮武训先生纪念堂、筹建武训先生展览馆、重树武训先生残碑、征集武训先生历史文物的5项任务。6月4日,在柳林武训纪念堂前召开纪念武训逝世九十三周年暨武训墓揭幕大会,聊城师范学院院长张明出席了会议,他的讲话,不仅回顾了武训研究的历史,而且通报了课题组研究情况和准备编辑三部武训研究书籍的有关情况。
1996年,是武训逝世一百周年。原中顾委委员赵健民、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陈维仁和省、地有关领导、专家、学者百余人与会,张明、李武林、李光耀等都参加了会议,有的在大会讲话,有的提交论文。会后编辑的《丰碑永留人间—纪念武训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
自从课题组成立以后,其主要成员在有关杂志和这几次会议上,共提交与发表大约几十篇文章。从这些文章来看,有的侧重于整体性研究,有的侧重于还原武训本来面目的研究,有的侧重于武训精神研究,有的侧重于武训研究的方法论研究,有的侧重于史料研究,有的侧重于武训研究的重点人物研究,有的侧重于武训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有的侧重于武训兴学在教育史上的历史地位研究,有的侧重于武训兴学与“希望工程”关系的研究等,其内容是很丰富的。这些文章中贯穿了实事求是的方法,在肯定了陶行知关于武训精神论述的基础上,重新探讨了武训精神的含义与内容,肯定了武训兴学的进步性,并且提出了对于武训的研究,不是要单纯地学习其讨饭兴学的方法,而是要把武训兴学的研究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要把研究武训与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联系起来,赋予大会武训研究以新的意义与内容,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课题组同志的长期研究,武训研究具有了比较厚重的基础。在第一、二次全国武训研讨会的基础上,2006年12月,冠县举办了全国第三次武训精神研讨会。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春贵、山东省副省长王军民、原山东省委副书记王修智、山东省委原宣传部部长董凤基、聊城市市委书记林峰海以及来自教育部、人民日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等高校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大约30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研讨的问题更加深刻,更加明确。根据编委会要求,邀请李光耀、李武林老师多次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审阅稿件,呕心沥血,获得好评。
四、课题组的其它研究工作由于多年参加武训研究的关系,课题组的同志们积累了丰富的武训研究知识和经验,所以多年来,他们仍然积极的进行有关研究,是有关武训研究与有关武训活动的重要力量。2004年,聊城大学李泉和邢培华的《千古义丐武训》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
近年来,山东省档案局和山东省电视台联合举办了《山东往事》系列节目,仅武训兴学就连续播放了5集,向大家介绍武训的有关历史情况和研究情况。在其它有关武训内容的电视节目中,也在一定的范围内参加有关活动。由于地域的关系,聊城大学的课题组成员,则一直与武训纪念馆和山东武训教育基金会保持了有关联系,多次参与其举办武训展览、武训石像揭幕等有关武训纪念活动,还参与编辑《冠县文化大观》、《冠县续志》等有关书籍,就其中的武训研究内容给以帮助。此外,在编辑《武训文化的春天》、《武训文化大观(暂定名)》的过程中,我们这些编辑人员,也难以忘记这些课题组的武训研究者,请他们不吝赐教,给予有力地指导。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今天,深入挖掘研究武训精神的深刻含义与实质,对于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更好的办好人民教育事业,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相信,关于武训的研究必将还会有较大的发展,武训精神必将会继续发扬光大,必将会在促进人民教育事业发展、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的过程中,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
(本文得到课题组成员李光耀、马明琴同志的指导与帮助,特致感谢之意。)
(邢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