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报》

坚持高等教育科学质量观 推动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

作者:傅文第    
2018-06-15     浏览(170)     (0)



  2015年8月,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下称《方案》),同年11月,国务院正式印发《方案》,将“985工程”“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要求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这是我国高教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深化高教改革的重大任务。本文试图以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为核心,坚持高等教育科学质量观,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制机制、法规建设和管理体系等“双一流”建设的策略方面做些探索。

  一、质量提升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基本保障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在“双一流”建设新形势下,明确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取向,坚持高等教育科学观,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的大学与学科体系,是我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生命所在。

  (一)质量提升是“双一流”建设任务的实力保障

  教育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评价标准之一,发达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之所以比发展中国家强大,主要得益于其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银行曾在《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中指出:“没有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国家将会越来越难以从全球性知识经济中受益”。当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地走过一条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之路,其共同点是以提升质量为核心,可以说,提高质量是世界各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推进“双一流”建设,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才能以强大的科教实力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二)质量提升是“双一流”建设的生命力保障

  从世界范围来看,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高校日益成为国家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一个高等教育薄弱的国家很难有竞争力,也很难成为现代化强国。从大学本质看,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职责,“双一流”建设以一流人才培养为方向,而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需要与时俱进的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和健全的法律法规为其发挥支撑保障作用。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撑,是高等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三)质量提升是“双一流”建设的竞争力保障

  对比“211工程”、“985工程”建设方案,新方案明确了新时期改革的重点任务,强调了改革的重要性。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缺少世界级高水平大学,欠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差距;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有差距;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的要求有差距;高校自主办学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与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有差距,等等,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发展不够科学,要害是质量不高。因此,要以坚持质量提升为核心,要坚定地走有特色、高水平、内涵式的发展道路,为“双一流”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坚实的保障。

  二、以科学质量观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双一流”建设的新时期,转变传统的质量观,确立适应于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现代的、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观迫在眉睫。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只有突破历史局限和思维惯式,树立和坚持基于过程的科学质量观,提升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才能够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建设途径。

  (一)全面树立和坚持高等教育科学质量观

  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高等教育价值选择,是对于高等教育质量高低、优劣的系统看法,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认识活动。有什么样的质量观,就有什么样的质量意识、标准、制度、计划与行为。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必然要求和反映.我国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首先要全面树立高等教育科学质量观,引领和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按照《纲要》的释义,对于高等教育来说,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是人尽其才、学以致用,最大可能地去开发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服务于社会。高等教育质量如何评价,标准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三方面,其中,人才培养又是核心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要求高校增强自主创新意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科研服务的质量。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一种反映自主创新和充满内部吸引力的质量观,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之后,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及其与之相联系的各子系统之间耦合性的增强,决定了高等教育质量观不能仅仅停留在孤立地关注质量系统一个方面,而应关注人才培养质量与高校成本、规模、效益、结构的互动关系,系统全面地看待高等教育运作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因此,高等教育科学质量观应是符合教育规律、反映高等教育质量本质的质量观。要基于质量形成过程来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教育教学方法、过程和结果;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和衡量与判断高等教育质量的首要标准;要科学确定学校办学定位,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要根据社会需求来调整和改进高校工作;要把基于过程的质量观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符合办学定位、满足社会需求等内容统一起来考量。

  (二)系统把握高等教育质量形成规律和现实要求

  高等教育质量形成规律是指教育质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反映出的各种要素与过程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关系。在质量全过程管理中,教育质量计划、教育质量适时控制和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等构成了教育质量形成规律。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高等教育质量形成发展规律,兼顾高等教育外部的质量约定和内部的质量管理,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一要遵循外部的质量约定规律。坚持高等教育质与量的和谐统一,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避免盲目扩张,要兼顾规模与质量,追求质量跃升,坚持优化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提供全方位、高质量、多层次、多样化、特色化的教育产品。坚持科学谋划,促进高等教育规模、质量、结构与效益协调发展。坚持统筹规划,把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地方目标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多样化发展,鼓励各层次各类型高校办出特色。

  二要加强内部质量管理。制订教育全程质量计划,使质量计划与社会、国家和用人部门对学校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相统一。加强教育质量监控,使教育质量控制有效服务于教育质量目标,切实提高教育质量,赢得受教育者、家长、政府、用人单位满意。要把握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发展性、内隐性和滞后性等特点,建立完善的教育质量持续改进的能动机制,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持续生产出高质量的教育产品。(未完待续)(作者系校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