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报》

栀子花开的毕业季,你的心准备好了吗?

2018-06-10     浏览(76)     (0)

本文介绍了毕业季中毕业生们面对分离和重新适应新生活时可能出现的不舍和迷茫心理,以及如何调整心态和积极面对现实的方法。毕业生们可以通过收集就业信息、简化事情、使用音乐疗愈心情和保持积极态度来适应毕业生活。 关键词:毕业;分离;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现实;音乐疗愈。

  每当汇海旁的绿植郁郁葱葱,气象楼周围的鲜花灿烂怒放,银杏大道穿学位服的身影来来往往,整个校园里便充满一种欢愉和忧愁并行的氛围。这是一种特殊的仪式感,是在提醒所有身处校园的我们,这一年的毕业季,又如约而至。
  “栀子花开,如此可爱,挥挥手告别欢乐和无奈。光阴好像,流水飞快,日日夜夜将我们的青春灌溉……”耳熟能详的歌曲总能唱出心中最深藏的感受。好像昨天才在体育馆报到处找到自己的学院,今天却已经站在图书馆的台阶上扬起手中的毕业证书,要挥挥手和过去的四年说一声再见。
  也许你曾无数次听闻毕业典礼等字眼,但真正当自己亲身经历到这一特殊节点时,才会明显地感受到、意识到:你的生活即将发生一个重大的变化,需要调整自己重新适应。这时,你可能会出现对校园生活强烈的不舍,或是对未来极度的迷茫。这种毕业时产生的强烈的心理波动,有时在“散伙饭”等场合中会不自觉过度地释放情绪,产生醉酒和哭泣甚至焦虑等行为和体验。除了内心对毕业产生不舍的体验,你是否还见过大家一起撕碎书本在教学楼抛撒的场景?当你一个人的时候很少会做这样的事,为什么和大家在一起,就会不顾一切做出看似“疯狂”的事情呢?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用群体心理中“去个性化”的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影响下,会导致自我导向功能的削弱或责任感的丧失,产生一些个人在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去个性化”是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这个概念最早是法国社会学家G.L.博恩在其经典著作《人群》一书中提出来的,后来费斯廷格、纽科姆、齐勒和津巴多等人都对“去个性化”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一个人时,没有人会在校园中撕书本抛撒,那是因为你的身份无处可藏。当一群人做同样的事时,个体的身份被隐藏,即使被发现,也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而且又是在毕业季这样的日子里,情绪被周围的环境所煽动,我们也就看到甚至亲身参与到这样的“狂欢”当中。除此之外,在毕业这个充满仪式感的时间段里表达出来的强烈情绪也满足了毕业生暂别过去、重新规划生活状态并走向崭新未来的心理需要。
  毕业季只和“疯狂”相关吗?答案是否定的,许多毕业生对大学生活的不舍,可能也会出现类似于“分离焦虑”的情况。“分离焦虑”原本指童年期个体在分离、个体化过程中由于某种停滞所造成的一种创伤性情感体验。大家都以为小宝宝才会有,其实成人也会出现。特别是面对分离的时候,毕业时和伙伴离别各奔东西,和熟悉的环境离别,害怕分离的情绪便会让我们难过、不舍,甚至还会焦虑、失眠、接受不了......所以如何面对分离,调整好毕业的心态十分关键。
  毕业生们往往要面临着现实层面的各种选择,外加分离焦虑的作用,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状况。要避免这种情况,首先要正视自己所面对的现实,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例如规划好毕业前的这段时间需要处理哪些事情,然后着手去准备。对待求职,也应有较好的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具体情况。学校的招生就业处网站上会发布相关招聘信息,学院也会针对本专业提供许多就业信息。收集信息的过程,不仅能帮助自己更清楚毕业后的走向,同时也避免沉浸于焦虑情绪,帮助适度转移注意力。
  毕业季里,对于毕业生来说可能是几年来最繁忙的一段时间,各种事情的准备,开始、结尾,凑巧都发生在了这一时间段,也就难免因此感到浮躁。面对众多的事情,可以尝试着将事情简化。有相关研究表示,人们越是在心情浮躁的时候,越会在意那些或多或少的细枝末节。所以,我们可以将一些事情简化,这样不仅简化了完成事情的过程,也放松了自己的心情。除此之外,还可以用音乐疗愈自己的心情,就像文章前面提到的歌曲,有许多是在吟唱我们的生活,在这样的美好乐曲中将心沉静下来,享受这一段特殊时刻,并将其永远留在心中。
  有来处,心灵就有归属。保持积极的态度能帮我们发现生活美好的一面,做出实际的行动则能将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接纳分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有时分离是为了更好的相聚。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