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华东交通大学 - 《华东交大报》

不忘初心坚守耕耘“大思政”

2018-05-28     浏览(245)     (0)


   “李老师的思政课生动鲜活,乐哉,美哉!”“就业就找大师兄!”“ 谢谢您,让我的人生更加充实,也让我有机会照亮别人的路。”……近期,我校3位老师纷纷被刷屏“点赞”。
  一位是思政课教师李曦,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7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江西省唯一);一位是辅导员王巍,入选“第十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候选人;一位是心理专家舒曼,荣获“全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称号。而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点——不忘“立德树人”的初心,常年坚守耕耘在“大思政”的最前线。
思想领路人:“走心的思政课学生才爱听”
  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主渠道。但提起思政课,给人的印象常常是艰涩的专业名词和深奥的理论。李曦老师的课堂却异常活跃,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不少本科生毕业后仍然会与她保持联系,当年的只言片语依旧刻骨铭心。
  “走心的思政课学生才爱听。”她擅于从历史的角度和人本的维度深入浅出地阐述深刻的理论问题,将生命教育、幸福教育、性别意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学始终,把生涩的理论变化成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或讨论、或自由阐述、或辩论,不知不觉间,艰涩的理论就变成了明白晓畅的解释。“她的课非常有趣,常常结合身边实例来讲授理论,从我们感兴趣的话题来引入,一点都不枯燥。”2015级运输学院交通运输专业任琦璇说。
  翻转课堂、以礼育人、用好新媒体、互动体验教学法……如何使思政教育更接地气,更对新时代大学生的“胃口”,学校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校党委书记万明坚持为新生上入学第一课,为毕业生上离校最后一课,话题紧扣时代脉搏、思想传承红色基因,内容生动、入耳走心;在省内高校率先引入上百所高校参加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OOC教学,探索网上网下的混合式教学法;编写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模块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程》,建立7个校外红色实践教学基地,连续12年组织学生开展暑期思政课社会实践;成立“优创思政工作室”,以团队力量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优化创新;利用各级党组织微媒体,创新开展“五微”(微党课、微心声、微生活、微故事、微评论),推动“两学一做”常态化;持续推进“三礼”(升旗礼、上课礼、家书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日常的基本遵循;等等。
学业规划师:“就业就找大师兄”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思政教育的主力军,是离大学生最近的人。大到成长成才、工作选择等学业规划,小到宿舍关系处理、奖助金评定等日常琐事,一线辅导员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带班13年,电气学院辅导员王巍接触的学生换了一波又一波,但对待工作的用心与温情丝毫未减。在月工资只有795元的时候,他从信用卡中借出3000元为学生垫付医药费;通过素拓游戏培养班级感情,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大家口中的“孩子王”;每次查寝后,习惯性地留下手写“评价纸条”,用朋友的方式督促做好寝室卫生;选树培育了以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张海龙、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张海强为代表的一批创新创业典型……
  学生就业是家长的现实关切,也是王巍的时刻牵挂。寒暑假,他常常坚守岗位,数百个电话里总绕不开就业话题。除了自己积极参加大学生就业指导TTT、TTT2和KAB创业指导培训,组织毕业生就业分享会、模拟招聘会、走访轨道交通企业,他还准确把握专业特色,率先在全校建立“一对一”就业咨询服务室,为学生就业求职量身定做规划。“就业就找大师兄”已成学生间口口相传的佳话,学院毕业生就业率长期在95%以上。
  我校十分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不仅坚持高位推动,全体校领导都担任了两个班的辅导员,“双体验日”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而且深入推进以思政队伍为主体的“同工同酬同发展”人事代理制改革,鼓励辅导员走专业化、职业化道路,涌现出以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刘一南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典型。
心灵守护者:“让困惑者得到帮助,让健康的学生更加健康”
  17载春秋,14本心理健康著作,300多万字的心理辅导记录,150个危机干预个案,记录着他对学生全身心的呵护与关爱。从普通心理咨询老师到全国心理健康教育领军人物,舒曼始终在自己喜欢的阵地上摸爬滚打,赢得一场场艰辛而幸福的持久战,收获全省“龚全珍式好干部提名奖”(教育系统唯一)、“第八届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全省唯一)等系列荣誉。
  又一个平常的夜晚,他的手机收到一位同学的求救短信:“这是我最后一次与您联系……”舒曼心急如焚,立即联系学校相关部门、派出所等单位四处寻找,最终将意欲轻生的小刘及时救下。在随后长达两个月的时间,他对小刘进行长期的陪伴与开导。当学生如期毕业时,家长赶来学校,紧紧握着舒曼的手,一遍遍地说:“感谢您和学校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
  学生心理工作事无巨细、纷繁复杂,看似千篇一律,实需不断创新。2001年,从一个人一间房一部电话开始,他一步一个脚印创建心理咨询中心;2003年,着手研究以校园心理情景剧为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场“心灵运动会”一办就是15年,并受到教育部的肯定与推广;2005年,创建“舒曼心理工作坊”,迄今全省高校已有1600名辅导员接受过培训;2006年,首创以素质拓展为载体的户外心理训练营;2014年建立网格化心理教育模式,在江西各级各类学校普及推广;全省高校心理素质拓展及实训中心、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也先后落户我校……
  “让困惑者得到帮助,让健康的学生更加健康。”这是舒曼的工作理念,也是不变的初心。无数个日夜,他都是在和心理困扰者促膝谈心中度过,用专业的爱心排忧解难,如同不知疲倦的“钟摆”,周而复始地围绕学生成长“律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自2013年解放思想大讨论以来,校党委始终突出思想政治工作首要地位,全校师生开展初心教育成效显著,围绕中心、以人为本,把好大方向、抓好主渠道、建好主力军、用好新办法、打好特色牌,探索形成了“线上+线下”“国学+科学”“心理+身理”的“大思政”立体化模式,4年内培养了5位全国性的学生典型,系列经验先后作为全省高校唯一典型入选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简报》、全国综治“南昌会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