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 - 《山东中医药大学报》
情系山中医
作者:药学院2015级 杨颖
风云变换,忆六十载峥嵘岁月;古往今来,赞我师生初心不变!昔日痕迹越来越淡,人在变,景在变,不变者,唯初心矣。——题记
那年秋天,我从数百里外的家乡慕名而来。自此,我深深恋上了这片土地:听惯了小树林的幽幽鸟鸣,看惯了健康河畔的青青翠柳,闻惯了图书馆的淡淡书香,享惯了中兴湖边的徐徐清风。
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沧桑砥砺,虽斗转星移,仍弦歌不辍。六十年的发展,学校培育出一批一批的优秀人才,悬壶一方,誉满杏林。
“厚德怀仁,博学笃行”,无论行多远,都不会忘记的校训。
初进校园,远远望见的便是图书馆顶端“厚德怀仁,博学笃行”八个大字。六十年来,母校早已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吹着初春的风,顶着炎夏的热,踩着深秋的叶,沾着寒冬的雪,在湖边,在河畔,在文化长廊,在图书馆与教室都会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中医的特点在于其经验性,唯有读更多的书,见更多的医案,才能在行医过程中更加从容自如。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培养模式,诠释了校训之博学笃行。
医者,仁也。国医大师张志远曾说:“学医的人要把德掌握到百分之七十。”学校开设医学课的同时也极其重视学生的仁德教育。而对我们影响最深的,还是恩师们的仁与德。人们从各地赶来,到学校附属医院求医问药。很多老师早已退休,依然坚守在一线,苍老的身躯,简单的诊室,平价且有效的药方,在耄耋之年仍然绽放着医者的光辉,泽润一方,诠释了校训之厚德怀仁。
大学者,非谓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师资是一所学校最重要的资源。学校获得诸多科研奖项,培养出诸多优秀的学生,应归功于老师的踏实勤勉。上大学前,有人说大学里的老师都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非上课难以见其踪迹。而如今,我早已改变了这个看法,老师会为一个知识连续讲两个半小时,老教授写了一黑板又一黑板的板书,老师会极认真地为学生讲解难点。记得张志远教授曾说:“通过我的贡献,叫社会认识到我是一个念书的人,是一个心向社会的人,而不是一个搞名利的人。”
飞雪初降已暮天,烛影摇红忆残年。春来人言无限好,吾爱书城不羡仙。这首小诗,是张志远教授自己的人生总结,其中,“爱书城不羡仙”,又何尝不是对学生的谆谆教诲。既为良医,又为良师,大师们的高尚品德成就了母校的学风。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西医的兴起,曾给中医带来极大的冲击,国民政府曾下令取消中医。无论面临多么严酷的考验,中医仍然保持着勃勃生机。中医药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新时代的中医人,我们应继续继承和发扬中医,使其焕发出加旺盛的活力。
总会有一段美好的青春记忆始终萦绕心头,总有一股成长的动力伴随岁月更迭,总会有一种醇厚的情愫难以割舍。无论就业还是求学,山中医的精神将会久久地影响我,情系山中医,难忘山中医。
(建校60周年征文获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