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跟随“湘中医”医疗联盟专家团巡诊巡讲的脚步,湖南中医附一治未病中心主任李晓屏将越来越多的中医预防理念传递给基层医院和更多的老百姓。
李晓屏表示,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利用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和特色,不仅能够减少疾病的发生、阻断疾病深入或转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保健需求,还能降低医疗费用,实现“多赢”局面。其中,通过体质辨识,知道自己的体质类型,及早地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纠正或改善体质的偏颇,可以最大限度地预防或延缓疾病的发生。
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现:有的人高大威猛,有的人短小精悍;有的人皮肤非常好,肤如凝脂,有的人皮肤干燥,尤其到了秋冬季,天天离不开油腻的护肤品;有的人比较敏感,有的人比较迟钝;有的人外向开朗,有的人内秀沉静;有的家族易患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癌症;同样的药物治疗同一疾病时,多数病人疗效好,但有些人却会过敏或不适……这就是体质使然。
中医对体质的论述始于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但长期以来,有关中医体质内容,仅散见于一些医著和文献,并未形成专门的学科体系。上个世纪70年代,王琦教授开始从事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基础与临床研究,并逐步确立了中医体质理论体系。
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发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将中医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九种体质。
如何辨清体质?
常用的体质辨识工具有哪些?以王琦的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为概念框架,制定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标准于2009年3月26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实施),为中医体质类型的判定提供了标准化的测量工具。2009 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中特别制定了体质辨识板块,使之成为治未病的一个重要环节。此外,用红外热像扫描仪检查体质,对比红外的温度差测量可获得更多更准确的不同体质的数据。
为什么要辨清体质?
一方面,体质决定了你易患哪些病,体质因素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体质的好与坏决定了我们生不生病,还决定了我们的机体容易发生什么疾病。不同个体的形成有着不同的先天因素(种族、婚育、种子,以及养胎,护胎、胎教等)和后天因素(饮食养生、生活起居、精神情志,以及自然社会环境因素、疾病损害、药物治疗等)。
另一方面,体质主导了疾病的发展与转变。体质因素不但决定了得什么病,还决定了患病后的发展与转化。也就是说,疾病往往随着体质的属性而变化。比如阳虚体质的人,患病后通常有寒、冷的表现(寒化);阴虚体质的人,患病后有火、热的表现(热化)。体质强壮的人,生病很快痊愈、康复;体质虚弱的人,生病后容易恶化,迁延不愈。
具体辨别
通过对医院门诊5419例中医体质辨识的调查,结果显示平和质占7.53%,偏颇体质占92.47%。在偏颇体质中,以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睡眠偏多,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润,脉象沉迟等为主要表项的阳虚质人数最多,其次依次为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而在疾病的发病倾向和转归中,以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面色黄胖而黯,眼胞微浮,容易困倦等为主要表现的痰湿质易致的疾病较多。临床上,医生更应多关注以上两种体质。 (李晓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