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湘中医医疗联盟》

药学服务进入“智能”时代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精准“把脉”合理科学用药

2018-04-29     浏览(135)     (0)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从1963年建制至现在,历经五十多年的努力和发展,不仅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专业队伍不断壮大精良,学术内涵建设有所积淀,药学服务项目逐渐增多,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在医药协调发展,促进医院特色医疗形成和提高医疗质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在教学、科研、培训教育和科学管理方面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药学部主任欧阳荣强调,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质量标准在不断提升,人们的健康观念和用药需求在变化,管理要求日趋规范和先进,传承与创新发展、浓郁特色与现代文明应相得益彰,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每位药学人员树雄心、立大志,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坚持把药品质量和工作质量管理,以及合理用药管理放在首位,既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努力传承中医药文化和传统特色技术,更应不断吸纳现代文明成果,借取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促进中医院药学学科和整个中医药事业的创新发展。

    医苑奇葩,名药飘香。回眸五十,日益辉煌。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医院设置、规模的扩展和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从1963年建科以来(其前身是医院药剂科),经过近五十年多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无论从科室设置、基本建设、人才队伍、学术内涵、技术服务、科学管理等医院药学服务各个方面均得到了快速、全面的发展,影响力不断扩大。随着医院的发展,至2013年底,重新一分为二,成立医院药学部和制剂中心。药学部在原来科室发展的基础上,经过四年多的继续努力,其规模和实力得到了巨大发展。
    人才队伍
    药学部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78人,包括主任药师6人,副主任药师12人;硕导7人,博士后1人,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20人。拥有湖南省名中医专家1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人,建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个。为全国中药优势特色教育培训基地、国家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湖南省临床药学重点专科和湖南省中医医院药事质量控制中心。从1982年至现在一直为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
    服务职能
    药学部下设有临床药学室、调剂室、中心药库和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四个二级科室。除承担药品供应、处方调剂等基本任务外,还承担了合理用药监测、用药咨询与服务、参与临床查房及用药治疗、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药煎煮、中药质量检测控制、药品网络信息的建设与维护等药学服务工作及教学科研工作。药学部逐渐形成了中药鉴定与品质保证研究、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研究、中药临方炮制与制剂特色技术研究学术团队。
    科研成果
    近年来主持及参与课题74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6项,省部级课题35项,厅局级课题23项。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奖7项,湖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11项,湖南省优秀科普作品奖6项。发明专利2项。主编和主审著作61部,每年在本学科领域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
    质量控制
    医院成立了由五名高级中药专家组成的中药质量控制小组,隶属于医院中药质量直接责任人(主管院长)管理。质量控制小组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规范中药采购、验收工作流程,除负责全院中药饮片、亘货及制剂配料入库质量验收外,对药品质量采用季度抽查评估、半年度定期约谈企业的方法,及时与供药企业进行沟通,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并监督整改,确保医院中药饮片质量,保障临床疗效,提升医疗用药安全,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中医医院的药事管理模式的成功典范。
    
    刘绍贵,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中药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院药剂学科学术带头人,湖南省首批名中医,全国第三批和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届和第四届理事,全国医院中药管理学会第一届至第三届委员,湖南省中医药学会第四届和第五届常务理事、中药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和第五届主任委员。担任过10种专业期刊的副主编、常务编委或编委。现已主编出版20余部著作,参加编写和审定著作15部,并负责起草或审定了多项行业管理标准,规范与评审细则。
        
    张志国,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药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第二批湖南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及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教研室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单位“研究方向3”负责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届“名中医”、“青苗计划”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炮制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中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高教、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委,湖南省物价局药品价格评审专家,湖南省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评标专家,湖南省长沙地区综合评标专家。
    
    欧阳荣,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主任,主任药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基地湖南基地和全国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负责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药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药炮制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质量分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标准分会常委,湖南省中医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药学会与湖南省中医药学会常委等,湖南省第十届科协委员。
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省厅级课题30多项。在全国专业杂志上公开发表论文60多篇。主编出版著作11部,8部著作担任副主编,参编或审定著作15部。主持研究制定国家中医药信息标准1项,参与研究制定5项,承担研究制定《湖南省中药饮片调剂规范》。
    现代化只能煎药中心
    实现煎药智能精细化管理
    中药汤剂质量直接影响中医临床疗效。中药煎煮时的浸泡时间、煎煮时间、煎煮方法等因素直接影响汤剂质量。
    为提高患者满意度,保证汤剂质量,实现煎药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同时减轻煎药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煎药人员的工作效率,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煎药中心一期工程以《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为依据,880平米的煎药房,120台煎药机遵循传统理论,采用常压二煎方法,通过信息化技术与手段优化煎药环节流程,充分利用条码技术整合系统资源,全程管控煎药过程,实现煎药流程监管、煎药设备监控、煎药工艺控制、药品追踪和质量追溯,建立控制设备的通信标准,煎制流程的标准化,汤剂的质量检验标准(实现煎药流程、煎药设备、煎药工艺以及药品质量追根溯源的监控,建立控制煎药的设备、流程和汤剂质量的信息标准化)。达到了煎药流程优化有效,质量控制可靠,数据完整,管理规范。
    中药智能煎煮时效性强、质量要求高、流程复杂,从收方到把汤剂发给病人,中间经过多个环节,每个环节对人员操作的准确度、精确度和及时性要求都特别高。为此,湖南中医附一煎药中心实施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了计算机和煎药机的信息对接,接方、配方、复核、泡药、煎药、包装、发药各个环节都实现智能可视化管理,煎药过程全程计算机控制,确保中药煎煮质量。
智能煎药中心配备有用于设备信息对接的煎药机组控制器,对由多台煎药机与一台包装机组成的机组进行状态管理和控制,使整个机组能够协同工作。
    智能中药煎药具有可控制性、高效性、可管理性、创新性、可追溯性等五大优势。
    中药煎药管理系统通过科学化的管控手段,全程条码化管理煎药过程,并提供多种人性化服务,对中药饮片从储存、调剂、煎药以及发药的整个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与监管服务。实现流程监管、设备监控,工艺控制,药品追踪和质量追溯,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避免医疗差错。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
    实现静脉药物配置智能化
    《本草衍义》上说“用药如用刑,刑不可误,误即于人命,用药亦然,一误便隔生死”。为保证临床静脉用药安全有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于2016年5月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心有一支由药师和护士共同组建的优秀专业队伍,专门为住院患者调配安全高质的静脉用药。现业务已覆盖科研大楼20多个科室,日调配输液数量3000余组。
    人才队伍 中心拥有药师20人,护士17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9人,本、专科学历27人。
    硬件设施 中心配备3套现代智能药品管理系统、A2型生物安全柜8台,B2型生物安全柜2台,洁净工作台12台,轨道物流等。
业务范围 负责住院病人静脉输液药品的调配,包括普通药品、抗生素和细胞毒性药物、TPN等。
    中心理念 中心秉承“安全合理用药、高效服务临床”的宗旨,员工本着细致认真、严谨好学、勤奋拼搏、团结协作的工作态度,竭诚为患者服务。
    中心特色 为更好地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中心加强了对静脉用药医嘱合理性的审核,包括药物的配伍禁忌、相互作用、溶媒选用的适宜性以及超剂量用药等,发挥专业特长,有效指导临床治疗,促进合理用药。严格执行规范的药品管理,确保药品质量,减少药品浪费,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为保证输液成品质量,PIVAS的调配室洁净度达万级,局部百级,有效防止配置过程中的污染。严格的查对制度、调配操作规程、环节质控标准,每一个成品都经层层核对,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成品的高质准确。
    为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细胞毒性药物的调配从病区治疗室开放环境转为在局部百级洁净度、内外呈负压的B2型生物安全柜中完成,把药物微粒控制在有限范围内,且调配人员穿着隔离衣,戴橡胶手套、口罩和防护镜,大大降低了细胞毒性药物对医务人员的伤害。
    工作愿景 “成品100%准确,工作0差错”,坚持科学高效的运行管理,致力于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全自动口服单剂量分包机:实现药品分发自动化
    传统的住院药房药品调剂完全依赖手工操作,常常有上百种药品排列在药架或拆包后存放在抽屉里,分包药品全凭药师眼看、手拿、脑子记,动作单调,要求药师注意力高度集中,稍不留神就会出现差错。2017年5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引进一台全自动口服单剂量药品分包机,自动药品分包机的使用,改变了医院药房手工调剂的传统方式,体现出了科学、智能、高效、安全、准确、低污染、以及人性化的特点,操作简单明了,信息清晰完整。
    单剂量药品分包机是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系统)接收医嘱信息,并根据医嘱信息将患者在同一时间服用的药品自动包入一个药袋内,即按单剂量包装,整个分包过程实现了全密封自动化操作。它按照医嘱对住院患者口服单剂量药品进行自动分配、包装,具备自动分药、打印、装药、封装功能。同时根据医嘱将包装日期、科别床号、患者姓名、服药时间、药品名称、数量等关键信息都打印在包装袋上,便于药师、护士核对和患者服用。
    “这不仅让患者对自己如何服药更明白,而且大大节省了药房护士的时间,同时也减少了药品污染或差错的可能。”医院药学部主任欧阳荣说,全自动药品分包机在住院药房的正式投入使用,率先实现住院患者单剂量药品调剂工作自动化、智能化和规范化,进一步推进药房专业化、信息化、精细化管理,为患者提供更安全、卫生、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

    西成药房启动“预配候取”模式:从交费到取药,只需短短几分钟了
    湖南中医附一门诊西成药房的预配候取发药系统于2016年12月底正式开始运行。系统启用后,门诊西成药房外一改以往的拥挤不堪,患者排队取药,秩序井然。患者在窗口刷完诊疗卡,窗口发药工作台边的一个蓝色药筐就闪烁起了红灯,药师拿起蓝色药筐将药品仔细核对后发放给患者。从交费到取药,只需短短几分钟。
    药学部主任欧阳荣教授介绍:取药是患者就医的最后一个环节,药房的窗口服务代表着医院的整体形象。以往患者取药是必须刷完诊疗卡,药师确认信息后打印处方再调配药品,不仅患者取药的时间较长,而且窗口人多拥挤,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预配发药系统则是患者交完费,处方信息发送到药房,药师即可提前调配药品,等候患者取药。新模式加快了配药、发药的进程和速度,大大缩短患者取药的时间,方便了患者;同时也减轻了药学人员压力,避免差错发生,提升了药学服务质量,更好地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全自动中药房:把“人等药”变为“药等人”
    我国门诊药房有处方量大、患者集中、发药量和发药强度高的特点。特别是中药房,药师忙得脚不沾地,甚至为了加快速度,有的药师只是凭手工和经验“称”出每味中药的分量,效率低,准确性也打了折扣。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底正式引进针对配方颗粒的全自动中药房,抓一副中药仅需3秒钟,准确高效,为医院药房节省90%的人力,真正为患者提供专业、便捷、贴心的服务。“当患者拿着医生开的处方在付款窗口完成结算后,患者的处方信息就会立刻被传输到中药房的自动发药机上,在患者走到药房窗口取药时,药已经在货架上等着了!”药学部主任欧阳荣教授介绍,全自动中药房是一款将袋装配方颗粒药包依据处方自动调剂、自动发药(识别、计数、抓取)、自动包装喷码(患者每剂药自动包装成一包,并自动印有患者相关的信息条码)、自动分发的全自动发药设备。
    全自动中药房发药设备自动审方、核对,对“相反相畏”、禁忌、超量等处方信息自动筛选、提示并人工干预;自动调剂、包装;自动统计库存,缺药提示,上药扫码核对,实现药品先进先出、有效期管理,不仅仅发药效率高(平均3.5秒/剂),节省90%的人工,经济效益高,而且完全解决手工抓药、半自动抓药易出错、效率低、损耗大、抓药劳动强度大的问题,并经过层层审核把关,将差错率大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