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昌工程学院 - 《南昌工程学院报》

追 寻 千 年 上 梁 仪 式 传 承 中 华 传 统 文 化

—— 我 校 师 生 开 展 上 梁 文 化 研 究 侧 记

作者:(学生记者 王宗杰 何仁仪)    
2018-03-31     浏览(494)     (0)


比赛现场合影


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


与村民交流


答辩会现场


指导老师许飞进

“伏以①……上梁上梁,子孙满堂!”木工师傅中气十足地吼唱着上梁词,十里八乡前来祝贺的村民们更是饱含激情地随声齐和道“好! ” 。

说完祝词便开始了 “抛梁” 。工匠们将糖果、花生、 馒头、 铜钱等从梁上抛向四周, 此举意为“财源滚滚” , 在场的所有人情绪高昂, 抢得厉害,只为沾一沾这难得的喜气。

这便是民间流传千年的建房习俗——上梁仪式。这样隆重而神秘的建房仪式, 我校 “江西传统聚落上梁文化” 调研团队的同学们还是头一回见, 真是大饱眼福了。

古书有云: “上梁有如人之加冠。 ” 梁上披红绸被料, 屋前鸣鞭庆贺, 并散发糕点、 果品给工匠及围观的大人小孩食用。动工与上梁之时, 主人必请齐木匠、 泥水匠、 铁匠及帮忙的亲友, 铁匠坐首, 木匠其次, 依序而座, 酒宴丰盛以作招待, 场面热闹非凡。如今, 传统的上梁仪式虽已十分罕见, 在乡间仍有沿袭, 但随着坡屋顶建筑的减少,砖混平屋顶建筑的增加, 农村的上梁仪式也呈锐减趋势。

为探寻传统文化传承路径, 发现历史长河中不一样的精彩, 我校许飞进老师带领的 “挑战杯”团队将目光置于古老的 “上梁文” 和 “上梁仪式” 。他们踏遍了近三百个村落, 寻访了一百多位工匠, 查阅了无数古籍, 潜心三年, 终获硕果。在第十五届 “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中, 团队提交的 《历史与现实的关照——非遗视野下江西传统聚落上梁文与上梁仪式研究》 荣获全国二等奖和累进创新奖银奖 (江西省此类别唯一奖项) 。

“挑战杯” 是一个强者角逐的舞台, 若想要从众多的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 需要独具新意的选题, 更需要持之以恒的探索。许飞进老师指导的上梁文化研究团队做到了, 传统与创新的完美结合令大赛评委们眼前一亮。课题的灵感源于一次神奇的邂逅。许飞进老师带着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的学生下乡认知实习, 途中, 他们目睹了虔诚而热闹的一幕——工匠们用两条红布搭着一根木头, 将其吊起作为房屋的主梁, 口中高声吆喝着一些方言, 底下围观的群众遥相回应、 顶礼膜拜。许飞进老师向同学们解释道: 这就是 “上梁” , 相传始于北魏时期,是一套祭祀仪式, 也是一种民俗, 工匠们吆喝的便是 “上梁文” , 俗称 “喝彩” 。

邂逅归来, 许飞进老师开始进一步探索, 发现现代 “上梁文” 多在工匠之间口头流传, 没有系统文字记载。上梁文作为建屋上梁颂祝的一种骈文, 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元素, 加上诸多文人参与创作, 使上梁文具有了较高的文学价值。上梁仪式作为传统村落民俗活动, 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都迫切需要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2014年9月, 他带着两名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开启了有关 “上梁” 的研究之路。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 这支队伍不断壮大,最终形成了一个七人小组, 由2015级建筑学陈烁逵同学带队, 来自不同专业 (城乡规划专业、 建筑学专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 广播电视学专业) 的七位同学互相补益, 在学科交叉中融合创新, 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潜心钻研。

团队的课题研究主要以 《四库全书》 为主, 结合 《四部丛刊》 、 族谱和县志等, 对古籍中的上梁文及上梁仪式相关记载进行系统的摘录整理, 并对照现代上梁仪式做比较研究。考虑到上梁文多为工匠口口相传, 文献记载不一定全面到位, 团队深入实地开展了多次田野调查, 先后走访了江西几百个大大小小的村落,通过当地工匠访谈实录, 借阅其留存的珍贵手札, 参与体验上梁仪式全过程等, 收集研究所需的资料。

课题组将文献收集整理和田野调查走访中发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归纳梳理, 并进一步查阅相关佐证材料, 请教相关指导老师, 组织开展了多次细致的讨论、 分析和研究。团队里的每位成员都各司其职, 为了共同的目标默默前行。

“莫嫌海角天涯远, 但肯摇鞭有到时。 ” 想要考察整个江西省的上梁文, 他们势必会面临数不尽的困难, 越过满布的荆棘, 才有繁花簇拥的收获。

师生们和文献 “死磕” 到底, 痛并快乐着。“在研究古代上梁文时, 大量的文献像是无底洞般, 初期整理阶段, 我们唯一的任务就是整日对着电脑、 书籍翻译古文, 筛选有用信息。经常会遇到生僻的古文字、 异形字, 找不到对应的翻译时真的很头疼。 ” 陈烁逵讲述着研究过程中的难点。面对繁琐的查找和翻译工作, 大家拿出所有的耐心和精力, “死磕” 文献, 不放过任何有用的信息。

费时费力的田野调查, 堪为研究过程中最熬人的一环。

每逢节假日, 特别是寒暑假, 外出务工的青壮年村民都回家团圆了, 陈烁逵团队便开始走进田野, 搜集尘封在历史中的信息。他们分为几个小组, 采取多点移动的田野调查方式, 每天早上8点半准时从住处出发, 每组包一辆车分任务走访。一天奔波下来, 效率高的时候, 可以走遍几十个村子。 “我们早出晚归, 午饭都是在赶路中解决的, 不想耽误一分一秒。 ” 每天晚上, 他们还会集中开会, 一起整理白天所搜集到的资料, 按照搜集方式进行汇编。

如果要去偏僻的村落采访, 崎岖的山路难以行进, 遇上下雨天, 更是折磨人。 “有一次我们要去的那个村子非常偏, 必须绕道浙江, 然后翻过几座山才能到达, 简直就是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历经万难, 我们最终抵达了, 完成了调查任务。 ”团队成员张栗之谈起一次印象深刻的经历。

与村民地交流过程中, 更大的难题摆在了这个团队面前。江西各地方言大多晦涩难懂, 这成了沟通时的巨大阻碍, 队员们与村民完全无法交流。后来, 团队抵达村子的第一个任务便是寻找当地会说普通话的村民, 让他们陪同采访, 协助翻译。

他们穿梭在田野和文献之间, 从 《四库全书》《四部丛刊》 等文献以及122部江西各地县志、 108套族谱中获取了大量有用的信息, 一共对11个地级市、 29个县区进行实地调查, 发放调查问卷300余份, 并对112个工匠的口述进行了反复推敲, 跨越民俗、 历史等多学科, 最终形成了题为 《历史与现实的关照——非遗视野下江西传统聚落上梁文与上梁仪式研究》 的研究论文。

为了将研究结果完美地展现在第十五届 “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评委老师面前, 团队寻求了许飞进、 夏志红、 周行、 吴照义等专业老师的帮助, 在他们的指导和建议下, 前后修改文案数次, 并进行了无数次模拟答辩。

比赛现场, 课题吸引了评委的目光, 载誉而归。 “现场答辩时, 评委们的提问常常是一针见血, 好在我们都应对如流。记得一位老师对我们田野调查数据产生了质疑: 你们做了这么多田野调查, 这些数据真实吗?村里人都能接受采访吗?我们便将厚厚的调查资料拿给评委, 告诉他们每项数据对应的调查实录, 然后解释, 我们确实花了大量时间做田野, 而且多是选择春节前后时间去的, 因为那时在外务工员都返乡了, 他们和村里的老人相比, 识字多, 会说普通话的也多,更方便采访。而这些大量的翔实可靠的调查数据正是课题的亮点所在, 我们的应答也获得了评委的称赞。 ” 张栗之回忆起答辩时的情景。

该课题回归历史文化, 选取地域研究视角,展示文化多样性特点, 对推动传统村落民俗文化传播与发展、 抢救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挖掘江西乡土文化内涵、 促进江西上梁文与上梁仪式研究与传承等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 上梁文化研究取得今天的成绩, 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早在多年前, 许飞进便开始关注江西传统聚落文化。

“2004年, 我还在读研究生, 就特别喜欢传统文化, 一直在做这方面的研究。那时做云南团山村和江西刘坑村的比较研究, 里面就涉及了戏台文化。关注戏台, 从那时就已经开始了。 ” 研究生毕业后, 他将目光聚焦于江西传统戏台文化, 深入乐平等地进行系统调研, 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连续参加十一届、 十二届全国 “挑战杯” 竞赛,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此次江西传统聚落上梁文化研究便是戏台文化的延伸。 “之所以选择江西进行区域研究, 是因为上梁文化在江西的传承, 延续而持久, 就拿上梁文鼎盛发展的宋代来说, 那时的江西文人,包括欧阳修、 曾巩等, 创作的上梁文, 具有丰富的人文色彩和文化内涵。 ”凭着这份坚定和执着, 他指导的团队在十五届全国 “挑战杯” 比赛中还获得了累进创新奖银奖。

山高未阻其行, 涧深未断其志, 流年未改其意。一路走来, 有太多难熬的经历, 但相比于付出, 得到的显然更多、 更珍贵。

“其实上梁文化研究只是一个窥孔, 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历史的演变、 文化的传承。 ” 他们得到的不仅是科研成果, 更是一份永不停息的热情和坚持, 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

①上梁仪式喝彩词的导入词, 师傅们只要张口, 必定喊 “伏以” , 各地方言发音差不多, 但写法各异, 也作“伏意” “伏乙” “伏义” “佛意” “佛爷” “福来” “福也”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