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哈尔滨工程大学 - 《工学周报》

坚定文化自信 蓄积学校发展的持久力量

2018-06-07     浏览(162)     (0)

文章介绍了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的重要意义和学校文化的重要性,强调了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发展哈军工文化和“三海一核”文化,打造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丰润文化滋养,为实现学校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工程梦不懈奋斗。

档案馆 王春晖


  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迈向新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全面贯彻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是我校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大会描绘了新时代学校创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新梦想的宏伟蓝图,明确提出了学校今后五年乃至建校百年的发展阶段、办学方略和战略举措,对实现内涵式发展,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再上新水平作出了全面部署,在学校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为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本报特推出“党代表谈体会”专栏,邀请党代表就党代会报告学习谈心得、谈体会,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进一步推进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所大学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盛则大学盛。大学文化是办校兴校的灵魂和力量所在,是兴校之源。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大学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学校创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航程。
  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坚持文化兴校”,深刻阐述了大学文化与学校发展建设的关系,深刻阐明了在学校开启的新航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待文化、用什么样的思路和举措发展文化、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和目标推进文化建设等问题,为工程大学人坚定文化自信,蓄积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最基础、最深厚、最持久的文化力量提供了根本遵循。
  忠诚与“三海一核”是学校历史文化与发展文化的集中体现。忠诚是学校的历史文化,是哈军工文化的高度浓缩,是对自身理想的高度自觉,是对肩负使命的高度担当。早在哈军工于祖国强国安邦的渴望中诞生时,哈军工人就已经将这枚忠诚的种子深埋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正是因为哈军工的奉献与担当,中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的基础格局才得以形成;正是因为哈军工精神的传承与激励,哈船院和哈工程才有了存续、发展和自我超越的强大精神动力;正是因为饱受哈军工忠诚文化的浸染,从军工大院走出去的学子们才能不断为祖国的船海核事业建功立业。“三海一核”是学校的发展文化,是特色文化的理性概括,是对自身优势与国家现实需求的理性分析,是对主体服务领域和未来发展方向的理性选择。从哈军工海军工程系一路走来,秉承“尖端集中、常规分散”学科建设思想,哈船院在专业技术上形成了熟悉军用、专业围绕海军舰船领域比较配套、较为熟悉研究设计的特点,沉淀出了“三海”的特色;一直坚守“核”阵地的哈工程,在“三海”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服务主体领域定位为“三海一核”。“三海一核”的发展文化与工程大学跨越发展的历程、所取得的成果相互呼应,使工程大学的精神与文化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三次党代会以来,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落脚点,紧紧抓住影响学生思想品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以哈军工文化的传承创新、以“三海一核”文化内涵的丰富发展为途径,营造优良育人软环境。在育人软环境建设上勇于投入、舍得投入、倾力投入,经过对已有文化资源、建设的文化设施进行整合,新建部分文化设施,形成了哈军工文化园、哈军工纪念馆、船舶博物馆和海洋文化馆的基本格局。作为国家红色旅游经典名录、国家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黑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程大学的校园已经成为了学校文化育人,向社会输出、辐射、引领文化创新,开放育人的重要基地。
  新时代开启新航程,工程大学正在特色鲜明的道路上向世界一流奔去,发展的内涵和外延比任何一个时候都丰富,发展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比任何一个时候都复杂,工程大学人比任何一个时候都更加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夯实住文化自信的根基,激发出文化自信的生命力,找得准文化自信的落脚点。
  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源于学校的历史文化,源于工程大学人对哈军工优秀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发展。在新的航程中,要着力推动哈军工文化实现现代转换,使之更接地气、更有底气、更有生气。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将哈军工文化转换为更有吸引力的文化内容、更具时代性的文化内涵、更具接受性的文化表述。继续深入挖掘哈军工历史档案资源,找到更具针对性的切入学校发展全过程的文化之源,加以研究;继续深入展开哈军工文化的学术研究,以哈军工文化研究中心为依托,产出更多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化研究成果,加以利用;继续深入推动哈军工文化的专题展示工作,充分拓展实体及网络展示空间,丰富展示形态,加以传播。
  文化自信的强大生命力源于学校的特色文化,源于工程大学人对“三海一核”文化的凝练和实践。在新的航程中,要着力推动“三海一核”文化的系统化、体系化,使之更显工程特色、工程智慧、工程力量。将弘扬历史文化与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系统研究梳理“三海一核”文化的发展形成脉络,系统展示宣讲“三海一核”文化的现代引领价值,系统挖掘树立“三海一核”文化的标杆性人物,系统策划开展“三海一核”文化品牌活动,系统建设培育“三海一核”文化传播队伍。通过这些系统化的建设,打造与学校特色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三海一核”文化的体系化平台,在工程大学形成人人明白、关心“三海一核”,人人传播、服务“三海一核”,人人投身、贡献“三海一核”的体系化文化氛围。
  文化自信的根本落脚点在于坚定文化自信,走好工程道路,勠力同心投入到实现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中。在新的航程中,要着力推动大学文化建设成果转化为我们前进道路上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文化滋养,使之更能提“神”、铸“魂”、聚“力”。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大学文化建设与国家对学校的发展期冀相融合、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相结合、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契合,打造助力发展、推动发展、引领发展的大文化建设平台。打通学校文化资源保管和利用体系,完善学校文化研究与传播体系,理顺文化管理与服务体系,以基层文明单位建设项目、“七育人”项目、哈军工文化研究项目为基础,打造院系部处文化层面的示范工程;以哈军工文化、“三海一核”文化、海军装备文化的现有资源为依托,打造学校文化层面的标志工程;以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两院院士大会开幕会上重要讲话中指出的,我国着力推进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高技术研究的若干方面为着眼点,深入挖掘我校在北斗导航、载人深潜、国产航母三个方面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的“工程贡献”“工程创新”,形成激励工程大学人在新航程中百舸争流、奋勇争先、勇往直前的文化宣传产品,打造国家创新文化层面的服务工程。
  一流的大学创造了一流的大学文化,而一流的大学文化也必然孕育一流的大学。哈军工文化是学校历史中最深厚的文化基因,“三海一核”是学校“双一流”建设中最持久的力量源泉。坚定传承、积极践行我们的大学文化,使其在工程大学人中薪火相传、永续光芒,是工程大学强校兴校的必然选择;创新发展、创造转化我们的大学文化,使其在更广泛的范围得到认可和共享,是工程大学人对文化创新的使命担当。让我们保持文化定力、坚定文化自信,夯实文化根基、激发文化活力,找准文化落点、汇聚文化力量,为实现学校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工程梦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