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 - 《中国政法大学校报》
印象厦门
作者:●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陈力玉
,桌上便少不了同安封肉和姜母鸭两样菜点睛。)
重新踏上厦门的土地,混杂着泥土与香炉气息的湿冷空气渐渐占据着我的整个鼻腔。啊!是这熟悉而足以令人窒息的味道。那一刻,眼前的景是我熟悉的,耳边的“地瓜腔”也是我熟悉的,我想,我又把厦门重新爱了一遍。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厦门人,我对厦门的记忆已与我近二十年的人生轨迹血肉相融。离乡半年,思乡之情引我寻着记忆的方向,重新发掘这个美丽的近代城市。
要问我思乡之情从何处起?它生于金砖会议在厦门召开时由衷的自豪,它生于中秋节哭笑不得地向各地朋友解释博饼这一传统活动之时,它生于听到厦门地铁一号线开通时的雀跃,它生于在手机另一头被冒雨奔跑的马拉松运动员感动的一瞬,它生于问候时耳边少了一句“呷饱未”的不习惯。
“呷饱未?”正如英国人老爱聊天气一样,厦门人见面,首要关心的是,对方吃饱了没。吃饭一事在厦门人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厦门人对待食物更是一点不敢马虎。早晨,一碗清爽甘口的地瓜粥,或是配上自家腌制的菜心、肉咸,或是挖上一大勺古龙罐头,饭后再抿一口观音茶,含上两三块桔红糕,这便是我记忆中,厦门早餐的家常吃法。要是某天家里没煮稀饭,到妙香扁食点碗拌面和扁食,在街边小店唤“老板来碗面线糊”,或是到店里喝口大同鸭肉粥,顺便“宠幸”一下黄则和的加蛋花生汤,也是再好不过的。大肠血,碗仔粿以及炸枣亦是绝佳的早餐配搭。随意来盘蚵仔煎,拆个烧肉粽,土笋冻开胃,泛着红油的沙茶面上浮着切块的石码五香,午饭怎么吃都是古早味。晚饭吃法与午饭并无大异,但要是来了“狼kei”(客人),桌上便少不了同安封肉和姜母鸭两样菜点睛。
厦门春卷繁琐的制作过程促使其成为逢年过节的重头戏:“春卷在厦门,好比恋爱时期,面皮之嫩,如履薄冰;做工之细,犹似揣摹恋人心理;择料之精,丝毫不敢马虎,甜酸香辣莫辨,惊诧忧喜交织其中。”诗人舒婷之述备矣。
老厦门人生性淡然慵懒,喜欢忙里偷闲,搬张小桌小凳,一口茶,一局棋,一份报纸,脖子上挂一副老花镜,老大爷们在安居的小巷一坐,便是半天。
厦门是个慢节奏城市,慢到足以为筼筜湖畔的一行白鹭驻足,慢到足以观察三角梅的四季变化,慢到守在老戏台等待歌仔戏开演而不觉无趣,慢到能够倾听厦大白城的波涛拍岸,慢到能够感受白鹭女神的喃喃细语,慢到可以没天没夜地漫步于中山路和曾厝垵,慢到能在环岛路上骑行个来回,慢到鼓浪屿老建筑上的细纹可一一辨清……大概就是如此随性,厦门才会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琴岛”并非浪得虚名,周末清晨的阵阵钢琴声,白鹭洲的音乐广场飘扬的歌声,鼓浪屿音乐厅荡起的交响乐,车上是FM&90.9厦门音乐广播伴随,《鼓浪屿之波》的主旋律绕耳,如此种种,无不显示着厦门人对音乐发自内心的热爱。
有人说,与厦门的短暂离别,是为了将心永远地扎根于厦门。因此,即便不舍错过她成长的点滴,我还是毅然地踏上了奔赴异乡的求学之路,只为学成归来,能让更好的自己遇见更好的厦门。
“我很幸运,生长在这样一个南方岛屿,春夏秋冬,日日夜夜,与绿树鲜花呼吸与共。”最后,借一句舒婷的诗,道出我对厦门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