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医科大学 - 《广西医科大学》
贯彻落实两会精神 加快推进 “双一流”建设
作者:评论员文章
当下高校最吸睛的字眼当属“双一流”。“985”“211”的固化身份被打破,国家对高校建设的支持方式做出较大调整。这一话题也成为了今年两会公众关注的焦点。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下称“双一流”),是继“985工程”“211工程”后,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又一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1月13日、14日举行的 2017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确认,中国大学“双一流”建设将在2017年全面启动。
陈宝生提出,将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导向,加快优化教育结构。2017年将全面启动“双一流”建设,抓紧组建专家委员会,研究确定具体遴选条件和认定标准。而全面启动“双一流”建设,意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近期出台的“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明确提出,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办法,加大经费动态支持力度,建立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因此,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对每所高校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代表团参加审议时说道“建设中国的一流大学,要有中国自己主导的目标体系,而不能框限在现有的评价体系里。”
办大学,最重要的是人们心中的声誉,是自己的底蕴,是自己的积累。这是需要长期积淀之后在人们心中形成的。
一流大学需多考虑三个问题:一是育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又为谁培养;二是创新——不只是实验室技术创新,更需在方方面面体现创新精神、引领创新潮流;三是文化——要有文化积淀,有人文情怀。
自2016年起针对大学以及学科建设明确提出了“双一流”的任务要求,并分三个阶段制定了时间表,其中将“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最终目标节点定于本世纪中叶。这预示着,未来三十余年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由此有了新的蓝图。
“双一流”建设,从大方向到小细节都应该体现中国特色。不管是教材设计,还是课程设置,我们都要不断地调整和修正。大学要紧跟甚至引领社会发展,必须要让学生们了解我国乃至世界发展动态和社会发展需求,并将其融入我们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中,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对国情和社会有足够了解。
高校创新队伍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是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军,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生力军。大学要发挥人类文明的引领作用,世界一流大学要更多地体现出对世界范围的吸引力,不仅要有世界一流的办学实力及悠久的文化历史,能够培养出对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不仅要有现代化的教学和科研条件,更需要在国际会议上有声音、国际期刊上有文章、国际学术组织中有地位、国际奖项有名次的杰出教授。
作为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科研工作者,我们要进一步培养自己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明锐的灵感和想象力、很强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无畏而诚实的表达能力,对前人,对后人,对自己,对同行都有无愧于心的 完美“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