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 - 《天津大学报》
为天津人民奉献终生
———老市长聂壁初与天津曾经的岁月
□ 陈彤李丹

1995年10月2日来天大参加百年校庆

1991年陪同李铁映视察我校重点实验室

1993年任天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视察工作
中共天津市委原代理书记、天津市原市长、我校杰出校友聂璧初同志永远离开了我们。聂璧初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奋斗的一生,是为天津人民奉献的一生。
生实业世家 父为“黄海”搞科研
聂壁初曾在回忆文章中说:“我祖籍是湖南桃源,我父亲在永利碱厂工作的时候把我带到天津来。”聂璧初的父亲聂汤谷(1894~1981年)出身于书香门第,幼时曾就读于湖南澧州钦山寺新式学堂。1907年,年仅13岁的聂汤谷东渡日本求学,后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化学系,归国后入设于塘沽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为久大公司和永利公司搞科研,期间留学德国,获博士学位。1921年聂汤谷脱离“黄海”,到汉沽创业,兴办了汉沽化工厂。新中国成立后,聂汤谷先生曾任轻工业部工程师。
耀华同龄人 深情撰文忆母校
聂壁初7岁入天津耀华学校读书。2007年,80高龄的他撰文《回忆耀华母校》:“耀华学校是我的同龄母校,她诞生于1927年,我也是那一年生人。经历了80年的风风雨雨,今天看到耀华学校成为天津一流中学,我非常高兴,也感到作为一名老校友的荣耀。
我生于天津,全家姐弟5人,全在耀华读书,加上堂兄、姐共10人在耀华学习。我们所以都上耀华,一是学校好,二是离家近。耀华学校始终追求高标准的教育水平。曾任北洋大学校长的耀华校长赵天麟重视师资,聘请的教师都是北大清华等名校的教师。数、理、化教师后来到大学任教的不少:物理教师钱伟长解放后是中科院院士;数学教师张敬宜后来成为北洋大学教授;几何教师李希侯把枯燥的几何定理编成口诀,琅琅上口。耀华学校大多数学生都比较朴实、不浮华。那时教师很清苦,有的虽衣服打补丁,但很干净,中午常常只带一两个凉窝头充饥,但教书非常认真。”
入北洋大学 投身学运做先锋
抗战胜利后,聂璧初抱着工业救国的梦想报考了北洋大学机械工程系。“当时学生中有从西安来的、北京来的、浙江来的。几个地方的人集中在一起,在天津西沽恢复了北洋大学。1946年10月我入学的时候,全校当时只有800多人。”
谈到自己学生时代的革命生涯,聂璧初回忆说:“我在北洋上学后遇到了一位老熟人,他叫沈尔林。他是从延安来的,我很快就加入了他组织的进步小团体。在地下党的领导下,我投入了学生运动。特别是‘沈崇事件’发生后,我自始至终参加了北洋学生的抗议美军暴行的斗争。天津解放后,我回到北洋大学继续读书,并兼任学校党支部委员。那时候是又要学习、又要工作,每天很忙碌。当时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发展党员,壮大党的队伍。半年后,根据工作需要,我提前毕了业。后来北洋大学党员人数超过100人,学校就成立了党总支,我就担任了学校的第一任党总支书记。1951年,我调到天津市委组织部,才算真正离开了学校。”
2015年,天津大学(北洋大学)120年校庆时,聂璧初为校友为母校写下祝福:“希望母校坚持‘实事求是’的校训,努力奋斗,培养更多的国家栋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天铁三年半 艰苦环境炼意志
1969~1973年,聂璧初曾在天津铁厂工作三年半时间。作为当年的“三线”企业,“天铁”坐落在太行山腹地的河北省涉县境内。
在天铁建厂35周年前夕,聂璧初曾回忆了那段难忘岁月:“建天津铁厂是为解决天津的‘无米之炊’。当时天津钢厂在全国有一定的地位,但天津有钢厂却没有铁厂,炼钢和机械铸造等就成了‘无米之炊’了。那时天津市领导曾亲自到山东求援才弄到8万吨铁,所以天津要建铁厂以解决炼钢用铁和铸造用铁问题。
我是1969年11月去的天津铁厂,1973年离开。其间参加了太行山冶金基地建设的全过程:一是选址,二是参与设计,三是参加‘三通一平’即通水、通电、通路和平整场地工作,四是建设工厂。当时的条件特别艰苦,吃的是老乡家水窑里的水,住的是临建,垫草席的石头下面都是蝎子……所有那些场景,今天仍历历在目。所以我说天铁精神就是为祖国的兴旺而艰苦奋斗,这种精神现在也不能丢,这是宝贵的财富。”
任天津市长 为房改据理力争
1950年,聂璧初从天津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机械系毕业参加工作后,曾先后在天津市委、天津市机床厂、天津市经委、涉县天津铁厂、天津市计委长远规划处等单位工作。1983~1985年,聂璧初任天津市副市长兼市计委主任;1985年,任中共天津市委副书记、天津市副市长;1989年10月,聂璧初接替李瑞环担任天津市代理市长,一个月后任市长。1993年6月起,聂璧初担任天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至1998年5月。
据“政事儿”报道,在任天津市长期间,聂璧初曾为天津房改据理力争。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全国房改工作开始加快,陈锦华当时任国家房改领导小组组长。房改牵扯面广、影响大,改革试点早期都集中在中小城市,很难在全国推广,难以起到改革带动作用。
据陈锦华《国事续述》一书回忆:“后来,上海市率先建立了住房公积金制度。朱镕基找我,要求国务院批准上海市的住房制度改革方案,以加强推广力度。我找了李鹏,他同意由国务院办公厅正式转发。这件事在全国影响很大,后来各地的房改都大体参照了上海市的做法。在国务院批转上海、北京房改方案以后,各地纷纷要求仿效,但国务院考虑,不宜一一由国务院批准,决定停止转发。”
“天津市市长聂璧初听到这个决定,亲自给我打电话说:‘房改事关重大。上海、北京都经国务院批了,天津不批,我这个市长当不下去了,干脆,我给你辞职吧。’我只好答应他做工作去争取。后来,我同国务院副秘书长何椿霖商量,并请示国务院领导同意,批转了天津的房改方案。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先后听取了北京、天津房改方案的汇报,并向全国转发了北京、天津的房改方案。”
一生低调,身世鲜为人知;勤恳踏实,为天津奉献终生。愿老市长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