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工业大学 - 《南京工业大学报》

最好的时代

作者:应数1602甘家昊    
2018-06-01     浏览(133)     (0)


  2003年第一次到深圳时,我才五岁。那时,我不知道何谓改革开放,何谓经济腾飞;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时,我还未满十岁。那时,我也不知道何谓中国梦,何谓华夏复兴。
  但是,我清晰地记得五岁那年和外公、外婆从汉口去深圳的情景,更深刻地记得十岁那年举国沸腾的场面。原来就在这不知不觉中,一种生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与日俱增,改革开放带来的时代变化就像春雨一样悄悄渗透、滋润着我们的心灵,给我和同时代的人带来了一份长长久久的感动与骄傲。
  十五年前,在汉口火车站,我们祖孙三人乘坐绿皮卧铺列车南下。记忆中的汉口站老站房低矮、简陋,却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火车站之一了。夜里,我激动不已,满怀惊奇地坐在车厢一侧的小凳上,脸紧贴窗户才能看到一路的灯火和风景。后来被外公催促着上了卧铺,我又俯卧在靠近车窗的床头,隔着织有武汉黄鹤楼景致的遮帘静静地注视着窗外———那大概是我第一次乘火车远行,所以对家以外的地方充满了好奇。
  列车深夜里在京广铁路上驰骋,伴随一路哐当哐当的声响,兴奋的我渐入梦乡,次日清晨醒来时,列车已经驶过了广州。“我们晚上走的京广线,现在走的叫广深线。”外公博学多识,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并不知道这些奇怪的“线”对于铁路来说意味着什么。“终点站深圳站就要到了,提前祝您旅途愉快!”我深刻记得,列车从沟壑荒野中仿佛突然驶入了鲜花缤纷、高楼密布的另一个世界。那时的深圳,对于我而言已经是繁华世界的顶端了,在家乡从未见过的无数新鲜事物令我眼花缭乱———城市地下呼啸穿梭的地铁、车水马龙的高架快速路和直入云霄的地王大厦令我至今难忘。
  十年前的8月8日晚,一千多公里外的首都北京波澜壮阔的画面让人振奋。那时的我虽对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不甚理解,但也能感受到生为中国人的自豪,而今天我每每回看北京奥运会的画面时,心里自然而然地将其视为国家之荣光,它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留下的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去年,我第四次来到深圳。从武汉站出发到达深圳北站,短短五个小时的高铁旅途和十年前的童年记忆截然不同。高大空阔的高铁站厅仿佛是为巨人而建,无缝、无砟的武广高铁轨道让动车能安静平稳地在南岭大地上飞驰。这座城市又一次刷新了我的印象———她的欣欣向荣、蓬勃朝气,以及她精细到极致的城市管理,都是十年间我所到过的城市中最值得称道的:深南大道的天际线被刷新到让人无比震撼的高度,记忆中荒无人烟的田野变成了新的商业中心,任何一处城市的街道都近乎一尘不染。
  登上莲花山山顶,邓小平的一行题词在这座城市的中央熠熠生辉:“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改革开放的沧桑巨变,见证了它是如何一步步超越众多老牌大都市,登上全国经济总量第三的宝座。高居“一线”的深圳俨然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乃至世界城市建设成功的典范。
  我们这代人,正生活在前所未有的最好的时代。正如习总书记所言:“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改革开放在给我们的生活不断创造惊喜,而这个怀抱13多亿人口的东方国度,也在以更摩登的姿态,迎接着新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