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市医院 - 《院讯》
抗癌路上 你我同行
前言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是由中国抗癌协会于1995年倡导发起的一项全国范围的大型肿瘤科普宣传公益活动,时间定于每年的4月15日至21日,以此呼吁政府、社会组织、科研机构、医疗界、企业、公众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关注、支持和参与肿瘤防治事业,倡导公众培养均衡膳食、戒烟限酒、适时筛查、规范诊疗、快乐生活等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公众防癌抗癌的科学素养,推动癌症的有效防治,践行“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癌症防控战略。
2018年4月15-21日是第24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主题为“科学抗癌,关爱生命”,副主题为“抗癌路上,你我同行”,侧重引导公众关注癌症和癌症患者,正确认识癌症的成因、预防和治疗,推动规范化治疗,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树立战胜癌症的信心。
癌症只是一种慢性病
目前在中国,大部分人谈癌色变,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文艺作品,人们所看到的是:一旦患上癌症,就意味着不久于人世,好像是病来得快,人死得也快。因此,绝大部分人认为癌症是绝症。对于许多患者来说,确诊得了恶性肿瘤,感觉好像天要塌下来一样,或讳疾忌医,或自暴自弃,或盲目投医……我国很多肿瘤患者不是死于肿瘤本身而是死于对肿瘤的高度恐惧以及恐惧本身带来的盲目应对。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如此悲观,早在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已将恶性肿瘤定性为慢性疾病。
为什么说癌症是一种慢性病呢?首先癌症具有慢性病的普遍特点,如病因复杂、多种危险因素、长期潜伏、病程较长、造成功能障碍等,而且它的发生远比人们想象的普遍常见。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有医学专家报告:在80岁上下老年人的尸解中,有1/4左右的人身体内患有肿瘤,但这些老人生前都没有与癌症有关的任何症状。他们的死亡也是由于其它疾病或原因。癌症其实是一种伴随着衰老而出现的常见疾病。此外,大家都知道癌症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要经历多个阶段。从正常细胞到演变成癌细胞,再到形成肿瘤,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在短时间内不会发作,从发作到死亡还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只要早期发现,早期规范化治疗,癌症是可以控制和治愈的。因此2006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际权威机构纷纷作出纠正,把原来作为“不治之症”的癌症重新定义为可以调控、治疗、甚至治愈的慢性病。
据统计,全球死亡率最高的四类慢性疾病:前两位就是癌症(28.1%)和心脑血管疾病(27.1%),从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心血管病的死亡率与癌症相当。但大多数人对心血管病处之泰然,面对癌症却如同判了死刑,对癌症的恐惧远远超过了心血管病等其他疾病,恐惧的根源正是大众对于癌症“未知和误解”。国内资深的肿瘤内科权威孙燕院士认为:“其实对于普通人而言,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癌症也许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仅仅是一类再普通不过的慢性病而已。只要加强预防,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再加上越瞄越准的新药,癌症并没有那么可怕。”
(周焱冰供稿)
抗癌路上,你我同行
修正癌症治疗的成功标准,不是肿瘤组织的缩小或消失,而是生存期的延长与生存质量的提升。告别过度治疗,走向适宜治疗,不以切口大小论英雄,松动了“无瘤”生存的绝对主义立场,开始接纳“带瘤”生存的兼容与豁达。正如吴孟超院士所讲,“切除肿瘤并非完全康复的标准,身体达到平衡和谐状态才是真正的康复,促癌和抑癌基因同时在人体内存在,就看谁更强大。”
避免单一治疗,走向综合治疗,不再嫉“恶”如仇,逐步放弃“杀无赦”的战争模型,接纳姑息模型,继而走向安宁和缓模型——完成从剿到抚,剿抚并举的转身。从顽强(绝对)抵抗到豁达生死,慈善助死(尊严死),认定病人死亡不是医生的失败,痛苦折磨下无尊严、无陪伴的死亡才是医生的失败。
癌症是一种慢性病,我们必须消除误区,调整平和心态,积极地应对。
面对癌症,我们不能恐慌、抑郁,也不能轻视,漫不经心。应该与亲友、医护携手同行,积极与癌症这种慢性病进行漫长的斗争,迈向更美好的明天。 (周焱冰供稿)
肺癌筛查须尽早 肺小结节勿紧张
目前,肺癌已经成为我国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第一位的恶性肿瘤,而早诊早治是决定肺癌疗效的最关键因素。过去,大多数肺癌患者都是出现了咳嗽、胸痛等症状才想到来医院就诊。此时肿瘤大多已侵犯了气管、大血管甚至胸膜,2/3的患者是晚期,大多失去了手术机会,5年生存率低。近年来,早期肺癌的检出率有所提高,很多无症状的早期肺癌患者被及时发现,并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生存率明显提高,Ⅰ期肺癌患者甚至可以被治愈。
由于早期肺癌起病隐匿,往往没有明显不适症状,而常规X线胸片检查无法发现直径在10毫米以下的早期病灶,故4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检查,以筛查肺癌。与常规CT扫描相比,低剂量螺旋CT的放射剂量更低(仅为常规CT扫描剂量的1/ 6),更安全。
近年来,“肺小结节”的检出率大幅增加,已然成为一种“新常态”,但必须明确的是,肺小结节不等于肺癌。对于肺小结节,要避免两种倾向:一要避免过度诊断、过度治疗,一发现小结节不问良恶性就开刀;二要避免漏诊和误诊,切不能“视而不见”。一般地说,对于大于8mm实性结节,应通过对比历史影像学资料评估恶性肿瘤可能性,包括结节的影像学特征、评估各种替代管理方案的相关风险以及根据患者的意愿行CT随访、非手术活检或手术诊断进行管理。小于等于8mm的实性结节,难以活检和切除风险大,且短时间内恶变和转移可能性小者,可考虑定期随访。亚实性结节往往是癌前病变或恶性肿瘤,需要延长监测时间以监测实性部分的增长或发展。(陈鹏涛)
肺癌靶向治疗 开启精准治疗新纪元
自1985年以来,肺癌已成为全世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每年因肺癌死亡的人数多于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肠癌死亡人数的总和,号称“全球头号癌症杀手”。而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肺癌总体治疗效果的唯一途径。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晚期肺癌进展快,总生存时间短,而近20年的肿瘤精准治疗——靶向治疗技术的发展,晚期肺癌的总生存时间从过去的2-4个月延长到现在30个月左右,甚至有部分病人已经长期生存10余年以上,我相信随着未来靶向治疗技术的发展,晚期肺癌像高血压病、糖尿病一样变成慢性疾病,长期生存不是梦。
什么是晚期肺癌的精准治疗?
就是将合适的药物用到合适的患者身上,以期达到治愈的目的。肿瘤精准医学的核心应是个体化医学,除鳞癌以外,对腺癌、大细胞癌和组织分型不明确的非小细胞肺癌就一定要进行分子检测,包括EGFR 、突变、ALK 融合和ROS 1 融合,甚至更多。因为这些有驱动基因的肺癌患者往往分子分型明确,靶向治疗能够取得很好的疗效。
什么是靶向药物治疗?
所谓靶向治疗,就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肿瘤点的治疗方式,该位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靶向药物治疗不同于传统的化疗,它就像一枚导弹可以直接作用于肿瘤,非常精准。具有副作用小,有效率显著提高,诸多的优点给很多晚期肿瘤患者带来了长期生存的希望。(张钱永)
肝脏肿瘤微创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
肿瘤治疗已进入精准、微创的时代,这种微创治疗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创伤小,对患者全身影响小,因其不但没有放疗、化疗所造成的副作用,而且还具有增加机体免疫力的作用,正在给越来越多的肝癌患者带来福音。
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
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将导管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插入到肿瘤供血靶动脉后,以适当的速度注入适量的栓塞剂,使靶动脉闭塞,引起肿瘤组织的缺血坏死。使用抗癌药物或药物微球进行栓塞可起到化疗性栓塞的作用,称之为TACE(transcatheter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作为不可手术的肝癌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案,疗效肯定,临床应用广泛,然而,很多因素会影响TACE后的疗效,如肿瘤供血动脉来源、瘤体大小、门脉癌栓等。
微波消融
微波消融是一种主动性消融技术,治疗时只用“微波针”(直径2毫米、米粒大小)在超声或CT引导下精确进入肿瘤内,皮肤只有不足3mm的针眼,无疤痕,无缝线,避免了大手术对全身“元气”的伤害。微波消融MWA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手段,临床多应用于单发病灶≤5cm或3个以下的多发病灶,最大病灶直径≤4cm,无门静脉癌栓或肝外转移等患者。对于小肝癌(≤3.0cm)的完全根治效果越来越得到广泛的认可,其总体生存率与肝癌切除术无明显差别,但由于其消融范围有限,对于大的、多病灶中晚期肝癌的治疗效果还有待改善。
目前在中晚期肝癌治疗中,TACE联合消融治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已被广泛肯定。TACE联合MWA联合治疗存在如下优势:TACE将肿瘤供血动脉阻塞,减少血液循环导致的热沉降效应,产生了更大的消融范围,增强MWA 治疗效果;MWA可以有效杀TACE后残留的肿瘤细胞,达到肿瘤的完全坏死;TACE可增强消融肿瘤周边卫星灶的控制,减低复发率;对于血供不甚丰富的肝癌,消融可以直接覆盖肿瘤病灶。
案例分享
吴某某,男,63岁,2016年6月因“右上腹疼痛2天”入院,查上腹部MRI增强:右肝巨大占位(11*10cm),考虑原发性肝癌。2016年7月-2017年7月于我科行5次TACE术,期间病灶稳定(瘤体几乎坏死),AFP降至27ng/ml。后门诊监测AFP逐渐升高至263.93ng/ml,MRI提示局部病灶肿瘤活性强,1月27行日“经皮肝肿瘤微波消融术”,复查MRI见肝肿块完全坏死,一般情况良好,正常享受老年生活。
(艾 岩 高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