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五一劳动节前夕,中华全国总工会公布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名单,我校附属第一医院脑科中心副主任、神经外科主任郑伟明成功入选。记者几次联系郑伟明采访,他都谦虚的说,都是平凡的工作,没什么好报道的。在记者的再三坚持下,他才答应抽出二十分钟时间聊一聊,因为工作确实太忙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郑伟明,走进他所说的“平凡的工作”。
夜班交接、查房、术前准备……4月26日早上7时30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郑伟明已经忙开了。科室共150张病床,团队只有32人,作为带头人,57岁的郑伟明习惯冲在一线。自从1983年在温州医学院(即现在的温州医科大学)毕业后,他一直守在神经外科的岗位上,这样的工作状态已经有35个年头。
最忙碌的时候一台手术近21个小时
神经外科手术的主战场在人体大脑,除了让患者术前尽量放松,手术过程对医生也是一大考验。即便再普通不过的一台手术,耗费五六个小时也是常有的事情。最长的纪录,郑伟明一台手术做了整整21个小时。手术期间不吃不喝,更不能有丝毫走神。
“在神经外科,一般重病、急诊病人较多,手术时间也较长,一进手术室就是一天时间,中饭也顾不上。每台手术后,最想随便找个地方,躺下来大睡一觉。”在郑伟明看来,能亲手拯救一条条生命,再辛苦也值了。
除了手术、门诊,如遇突发事件,还要及时赶往现场支援。2015 年的苍南“4·14”矾山户外拓展基地训练网倒塌事故发生后,郑医生和其他3位医生第一时间到现场支援。2011年“7 · 23”动车事故期间,接到医院紧急电话后,郑医生从丽水会场连夜驾车赶回医院,连续工作15小时通宵抢救患者。救死扶伤是第一天职,郑医生说:“做医生,就要随时待命。”
35年来,他几乎没有周末可言,更谈不上休假。“老爸你好好想想看,你有多少时间陪我出去玩?”郑医生的女儿曾这样向他抱怨。
最大的成就是病人的康复
4月26日下午,一名患者经过6小时手术,成功剥离了脑部血管瘤。记者看到,刚出手术室的郑伟明,摘下口罩后嘴角轻扬,对守候在门口的家属说:“你们放心,手术很成功。”
当患者从手术室推出时,家属一定有满肚子的问题,此时此刻,作为主刀医生必须要在边上,这是郑伟明给自己定下的规矩。“郑医生就像朋友和家人,”一位住院20多天的病人家属说道,“无论手术方案制定、术后用药,还是平时查房时的嘘寒问暖,郑医生总是站在我们患者家属的角度考虑,让我们很感动”“有没有觉得好一点,今天还有哪里不舒服?”当查到患者王永明病床前,土生土长的丽水缙云人郑伟明脱口而出的是一口流利的温州话。原来,1983年刚来医院的时候,郑伟明发现许多上了年纪的患者,并不会说普通话,于是自学了难懂的温州话,“不仅能拉近距离,让患者术前放松心情,更重要的是能够准确的了解病人的病情,以便做出准确及时的判断。”
谈到这么多年的工作成就,郑医生感叹:没有比“一个通宵忙下来病人终于得救”更让人开心和有成就感的事了,再忙再累也值了。“如今,每台手术成功,我还是由衷感到兴奋。”郑伟明告诉记者,就像几十年前,他做的第一台手术,为手术成功的患者缝上最后一根线后,他激动得热泪盈眶。
让患者能够得到最好的治疗的方法,是努力让自己和团队成员变得更强。为此,学习和琢磨最新技术,几乎占用了郑伟明能腾出的所有休息时间。目前,科室沿用的神经导航手术切除脑深部肿瘤等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最大的心愿是建立医患间的信任
看病送红包,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至今医生收红包或者“被红包”的现象还是存在。“曾经有个病人,本来我们组已经给他安排了手术,但突然病人说不做了。过了半个多月,他又住进了医院另一组医生的病房。但因为这个手术难度比较大,另一组医生希望我和他们一起做,这样病人家属看到我就很尴尬。后来病人家属跟我说,因为我不收红包,怕我不用心做手术。”这件事情让郑伟明深有感触却有些无奈:“现在市民对医生的信任度在下降,但这又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问题。这种环境下,我们除了考虑看病,还要考虑会不会有纠纷,这些让人很纠结。”
在郑伟明看来,最主要的还是医患之间没有建立一种完全的信任。他理解患者和家属的想法,“病人和家属为追求心理上的安慰,总认为送了红包或找熟人就医,医生会对病人特别关注,做手术时会格外小心些。但其实,没有一个医生是不想尽心去救治病人的”。
郑伟明说,他现在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医生和病人彼此能够相互信任。作为医生,他能做的就是与病人家属做好沟通,取得充分信任,把自己所有的才能用在治愈病人上,尽力把病人治好。“红包是坚决不收的,这是道德底线,不收红包可能会让病人一时不安,但只要用心救治,这样的不安就会消除。”
35年的兢兢业业,郑伟明医生获得了很多个人荣誉:温州市劳动模范、最美职工、温州市首届医德模范、温州市第六届师德楷模……今年,他又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病人的康复和满意,是我心中最好的嘉奖。”他认为,这也是对这枚奖章的最佳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