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成都大学 - 《成都大学报》

我见证的十年巨变

作者:贺丽    
2018-05-15     浏览(65)     (0)

  “5.12”汶川特大地震之时,我还是一个小学生。那天下午,天崩地裂,山河哭泣。老师把我们即刻疏散,大伙儿汇集在操场,躲过了一劫。
  党中央国务院立刻作出了抗震救灾的指示。一路路从全国各地开来救灾的各种救灾赈灾车辆在灾区集结。救灾赈灾让我们看到了同胞的温情,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祖国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
  我家位于一个坐落于大山之中的山村。地震之后,我家本就比较破旧的房子裂开了一道大缝,呈现出随时要"炸裂"的模样。父亲曾几次意图将它拆了重建,却迟迟没有下手,我知道他是怕花了这钱。就在父亲默默掐灭了好多根劣质烟头的时候,救灾政策来了:"政府补贴地震重建"!
  第二天,父亲一大早就去村委会开会去了。回来时,喜笑颜开。原地拔起了一道新墙,连带它的"左邻右舍"也来了次大改造——父亲用灾后重建的资金,把整个屋子翻了个新!
  我们两个小孩儿很开心,母亲从县城买了好多新东西,我俩觉得世界忽然都变得好美好。几年后的一天,我家住进了一个"大家伙"——电视机。后来乡里邻居逐渐接入了网络,和信息社会没有任何隔离的感觉。
  家乡人民因地震带来的忧愁与苦痛在祖国与同胞的爱与关怀之下很快被一扫而空,变成了一道道舒然的笑容。十年之间,我的家乡慢慢有了公交车、公园、超市……道路宽敞而平整,县城里建起了许多高楼,有了服装市场,车来车往,繁忙而有序。乡里邻居发展旅游业,日子越来越舒展,大多数家里家电齐全,很多家庭有了小汽车。通过发达的互联网我的家乡开始走向全国,每一年的大小假期都有无数人来到这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带动着小县城的经济“轮子”轱辘轱辘转动。
  通过灾后重建,家乡的经济更快的发展了,道路不断延伸而且整洁,校园里的读书声越来越清晰响亮,家乡孩童们纯真的笑颜和家乡人民随时绽放在脸上的笑容。街道汽车络绎不绝。
  "扎西德勒……"广场上的舞蹈又开始了,热情洋溢的阿姨、阿婆、阿爷;那边跳着快节奏街舞的年轻人、嘻嘻哈哈打闹的小孩儿。大伙儿都在感慨:"十年前,谁都无法想象今天灾区人民会如此衣食无忧的生活,生活在如此干净整洁的街道和屋子里,乘坐如此方便快捷的汽车出行……"。我知道,那是祖国赋予我们的幸福感。
  乡里邻居对于祖国对于家乡对于家人有着那种深切的归属感,有着深深的眷恋和感激。大家爱着这个“家”,这个所有中国人的“大家”,也感谢这个“家”给予我的温情,更为这个“家”的成长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