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学校开展优秀青年教师评选(“青椒计划”)活动,首批33位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大发展潜力的“青椒”脱颖而出。本报推出“青椒计划”教师风采展示科研新锐篇。
万燕 博士 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讲师
科研要注重团队精神、注重交流
我结合学院硕士点建设和生物工程专业学科发展需要,确定了研究方向。要做好科研首先要端正科研的态度,把握研究的前沿与发展动态;其次,要独立思考,有迎难而上的韧劲。在研究中遇到一时无法解决问题,查找资料或请教他人;还要有团队精神、注重交流。科研工作者应以科研团队为集结点的科研,要围绕科研团队的总体目标和任务相互协调的从事科研,这样不仅可以从团队中学习新的科研方法,也可以利用团队的科研实力和条件,凝练新的科研想法、科研思路。我将结合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积极展开教研和科研,拓宽科研研究深度;以学校导师制为培养机制,在自我成长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科研能力。
王新惠 博士 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
别人喝咖啡的时间全用在实验室和书房里
有什么独特的研究方法?我认为就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全用在实验室和书房里了。在高校,教学和科研犹如自行车的两个车轮,两者缺一不可。青年教师应该将博士、博士后期间形成的良好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迅速融入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中。青年科研工作者不因年龄小,而是工作的状态是年轻的,思想是年轻的,不断学习善于接受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面对社会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不是恐惧和畏惧,而是主动去拥抱并融入进去。不断培养学习能力,投入地思考;不问西东,喜欢与不同学科的老师交流讨论,碰撞火花,学科交叉融合;吃苦耐劳,耐得住寂寞。将多年累积的基础研究成果逐渐转化应用,逐渐向应用研究转型,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向达兵 博士 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
虚心请教 对科研和教学要有热情
青年科研者,从身份来看,要将自己的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当中;从个人发展来说,首先需要作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从使命上讲,需要我们凡事积极尝试探索,刻苦钻研,不忘初心,虚心向前辈请教,充实自我,以更大的热情投身科研和教学工作。针对自己的方向而言,我的理解是从生产中去发现科学问题,围绕这些科学问题开展研究,一步步探索,思考、验证,从而解决问题。我认为多看、多学、脚踏实地,把对学术的热情化为自己愿意为之奋斗的事业,才能搞好科研工作。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梅洛曾经说过,天赋很重要,但努力比天赋更重要,不管有多少天赋你不去尝试都是没有用的。
刘颖 硕士 师范学院讲师
要敢作敢为 锐意进取
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聋儿融合教育、聋儿早期干预和聋儿家庭教育领域。我喜欢做的“接触类的研究”,让我既能深入一线与聋儿、教师和家长接触,也能够跳出具体情境,站在理论层面对实践活动进行解读和建构。我的导师北京师范大学顾定倩教授是我学术道路上最大的引路人和支持者。他始终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科研,几十年里一直致力于中国聋教育、中国手语的研究,即使已到退休之际,仍奋斗在中国手语研究的第一线。他的学术精神、待人接物是我的榜样。“新锐”一词对应的英文是aggressive,有“敢作敢为、锐意进取”之意,我会以“新锐”这个词激烈自己,做出更多有风格、有价值的创新性研究。
李欣 博士 体育学院副教授
做科研要多交叉多融合
伴随着学校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四川省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落户学院后,我个人科研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破格晋升为五级副教授,并获聘硕士生导师。我在读博期间养成了多读文献的习惯,特别是阅读经典文献。单纯的体育研究已经没有市场了,还要多交叉多融合做研究。我的博导中国体育界第一位长江学者季浏教授为我在科研上标划了高度。季老师功成名就后,仍然兢兢业业做学问;对学生真心真意,付出真爱;他说出一个方向就是一个博士论文的题目,一经他点拨两句,就能让学生的论文提升档次,无论是教学还是研究都是榜样。幼儿体育健康教育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期待借助全国幼儿体育研究中心落户学校的契机,能取得更多的成果。
李建:博士 讲师 医学院(护理学院)讲师
做科研要“巧干+蛮干”
我的实验室主要探究疾病的生物化学机制,尤其是与DNA损伤修复相关的重要蛋白在诸如肿瘤等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从生物医学的角度来讲,只有彻底阐明疾病的发病机理,找到关键的致病因子才能有的放矢的研发出新药物和治疗手段加以预防和治疗。博士毕业开启了自己独立的学术生涯,这对于我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但也是人生的机遇。我所从事的生物医学基础研究一类学科而言,“巧干”和“蛮干”都是成功的前提。“巧干”是指在大量的前期研究和积累基础上设计出最合理、最高效的实验方案;“蛮干”则是指在所有科学研究中都不可或缺的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科研一定要够“新”够“锐”,才能做出真正有意义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才能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才有可能让自己的领域内不断前进。
李俊龙 博士 川抗所特聘研究员
科研也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过程
作为一名年轻的科研者,现在依然是处于一个学习的阶段。坚持、坚韧、坚守是我工作最大的心得。做自然科学研究,最基本方法就是一定要坚持到实验室做实验,只有亲自到实验室动手,才能够“体会深刻”。在我们专业领域的实践过程中,可能筛选上百个反应才能够出现一个可能会成功的反应,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实验都是负结果。这时就尤其需要坚韧和坚守了,这是科研精神层面的要求了。我将以科研成果的质量为导向,以药物研发中的实际需求为目标,继续加强前瞻性和具有挑战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工作。基于基础研究的结果,努力实现科研成果在药物产业领域的转化,进而最终实现基础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用我所创造的分子影响和改变世界,提升和改善我们的生活。”
李姝:硕士 美术与影视学院讲师
做科研要永葆有好奇心
我的研究方向是亚洲电影创作。十年前,我曾跟随导师拍摄《科技中国》,采访到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好奇心使我永不疲倦。科研也是一样,长久的关注,先定一个小目标,然后坚持下去。青年与其说是生理阶段,不如说是一种心境,是意志力、想象力的水平,是拓展人类极限的热望,始终求知若渴,虚心若愚。接下来,我将先完成我负责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课题《当代印度电影导演创作研究》。课题是阶段性的目标,长久的目标是进入学术的大门,成为让自己尊敬的学者。
张崟 博士 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
做科研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折腾
青年正处于科研创造力最旺盛时期,学校的快速发展非常需要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奉献。作为学校青年科技工作者,我觉得应该牢牢把握住学校“高水平办好成都大学”的内涵指标,为“十年跨越三步走”贡献力量。做科研没有什么独到的方法,但是注重学习,学会观察,独立自主,敢于挑战,善于交流和沟通很重要。在做科研的道路上,难免磕磕碰碰,毋为一时的得失而迷失方向,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折腾。
陈小平 博士 土木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科研要以问题为导向,找准突破口
青年科研工作者是国家科技的未来,青年教师也是学校的未来。青年教师既要全面准确地把握科研在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教学是中心,科研是基础。科研既是教师教学的基础,又是确立青年教师学术地位的基础,更是青年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做科研最关键的是选择研究方向,应对从事领域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基本了解,再此基础上结合学校平台和自己兴趣选择一个有潜力的研究方向。刚开始面对一个研究方向时,应以问题为导向,然后再寻找问题的突破口,争取尽快出一些有影响的成果。
赵江林 博士 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
科研离不开“勤劳+汗水+智慧+平常心”
科研道路没有捷径,成功之路离不开“勤劳+汗水+智慧+平常心”。像袁隆平院士,一生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勇攀科学高峰;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为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卓越贡献。入选青椒计划后,我也将立足本职,求实创新,通过个人及所在团队的努力,期望在我国苦荞麦、藜麦等杂粮深加工及综合开发利用领域做出一定贡献。
侯李游美:博士 美术与影视学院副教授
科研工作者要当长跑选手
我主要从事中西方美学、艺术人类学相关领域的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如果融入研究者自己的生命体验,并且激发他人共鸣,能满足人民多方面的、健康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是好的科研。作为“青椒”,还慢慢地在同行前辈们的引领下,一步步找到可行的途径,从理论对话、事实处理、接近未知等。一个好的研究者未必是一个优秀的“短跑选手”,但一定是一个合格的“长跑选手”。像屠呦呦那样几十年如一日专注科研工作本身,完成科研征途与自我成长的一个个“马拉松”。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展开和深入,在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发展新优势中,我将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与优秀的人同行,不断提升自我,为学校在与东盟国家艺术交流和科研方面贡献一己之力。
高山山:博士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做科研要多想、多看、多做
我主要研究的是天线与电波传播、微波电路与系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能在为社会教书育人中,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新锐,“新”体现的是新时代的特点—锐意创新、科研工作的目标——推陈出新;“锐”,体现的是青年科研工作者的特点—锐不可挡,对青年科研工作者的要求——披坚执锐。我在科研中始终坚持多想、多看、多做。多想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拓展科研思维、思考科研新方式;多看就是坚持紧盯科技前沿,关注发展需求;多做就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多动手开展科研项目。牛顿曾说,“我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我想以牛顿的精神为鼓舞,结合教学工作,拓宽科研视野,紧跟科研发展新方向,让科研和教学工作互促共长,使自己早日成长为优秀的教育和科研工作者。
续静 博士 师范学院副教授
做科研需要用一生实践去摸索
科研没有捷径可走,唯有积累。穷其一生,善学善察善思,上穷碧落下黄泉。得有把枯灯熬尽、将牢底坐穿的决心。独立、批判、发散的思维,勇于怀疑的精神,是学者的基本素质。导师叮嘱做科研的四字箴言是“沉实细密”。对学人来说,做好科研的方式就是与自己相处的最佳方式,需要用一生实践去摸索。通过读书和古今中外不凡的灵魂打交道是最有意思的事。在孔孟、老庄、禅宗里品味人生境界;在季羡林《糖史》、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学习书面写作的言简意赅;跟着梁漱溟、熊十力、徐复观追寻传统文化复兴之路;从学者的为人治学之道悟到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真挚、勤奋、恒心和渐悟。
董志红 博士 机械工程学院教授
做科研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我主要研究生物医用材料。每个科研方向都会有自己的科研方法,思维方式不同,所以方法各异。但科研中的实事求是、踏实认真是每个科研工作者应有的素质。老一辈的科学家,如钱学深、邓稼先等,他们专注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理念,来不得半点马虎坚持让人敬佩。我的导师经常说:人生有张有弛,但是做科研一定不能“暂停一下”,做科研也是个积累的过程。我将一如既往的努力,结合学校的发展和专业优势,整合资源,建立一支优秀的科研队伍。大家努力把生物医用材料发展成我校的优势学科。
鄢硕 硕士 医学院(护理学院)实验师
做科研需要永远保持好奇心
青年,一方面是意味着年轻,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经验缺乏,能力有待提高,思考的全面性不足。具体到实际工作,就体现在从事研究的领域与学校现有领域的优势面结合不深入,但同时也丰富了学科的相关研究方向。保持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是驱动科研的一种动力,永远保持好奇心,提出好的问题,研究这个问题,应该是做好科研的基本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