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初中部 - 《玉泉》

读《古都》记

2018-01-10     浏览(129)     (0)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和转学生因阅读《古都》而结缘,共同阅读交流,但因转学生遭受欺凌而断绝交往。尽管作者感到惋惜,但阅读让她领悟到友情的真谛。


  成的《古都》,来到出口处,一摸口袋,咦?借书证忘带了!可我又不甘心把书放回去,生怕别人借走了它,正在纠结之余,突然一张崭新的借书证从我身后递出,传来一个清脆的声音:“用我的借吧!”我一扭头,是她,我们班新来的转学生。欣喜之余又涌起一股暖流,抱着书离开图书馆的时候,我还在想:这应该是我跟她的第一次对话吧。
  《古都》真的很好看,作者以毫不夸张的伤感,动人心弦的手法,将当时繁华秀丽的京都细致地表达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饭后我来到梧桐树下,正细细品读着这本书,又是那个熟悉的声音传来:“你也喜欢来这儿看书?”抬头,是一张微笑的脸庞,皮肤细白如瓷,乌黑的大眼睛显得水灵俏皮。我认真地点了点头,不禁想起书中千重子和苗子姐妹第一次相见场景,树上成簇成簇地开满了红色八重樱,花儿铺满了枝头,花瓣肆意地飘落……不过,我们这儿只有漫天的梧桐絮,虽说少了些意境,但也因为树和书,让两个生疏的女孩,开始了一段不同寻常的交往。
  我没想到,她也很喜欢《古都》,于是,每天梧桐下的阅读交流,便成为了我俩心有灵犀的约定。“姐姐千重子不惜代价地与妹妹相见。这纯真的友情啊,希望能一直延续下去。”不知为何,她读到这段话时,莫名有一缕淡淡的忧愁情绪,仿佛在揣摩书中那世事无常,飘渺无迹的感觉似的。
  那天我照常来到梧桐树下,可换来的却只有她萧寂的背影。后来我了解到,班上有几个男生拿着她刚打好初稿的诗歌嘲笑她,但之前她把书稿只拿给我看过,我也不知为何会这样。梧桐絮在我茫然的叹息下仿佛渐渐停了。
  又是一年春,我怀念般地返校,来到梧桐树下,拍拍身上的絮子,翻开了新借的《古都》,看到最后一段:“千重子抓住红格子的门,目送苗子远去,苗子始终没有回头。”如果当时千重子留住了苗子那会不会又是另一种结局呢?我若有所思,是呀,友情就像是株缓慢生长的植物,需要用心来浇灌,才能生长成熟。因为阅读,让我们两条看似平行的直线相交,因为阅读,让我领悟到友情的真谛,而那棵高大的法桐,就成了我儿时这一段情谊的起点与终点。
(蔡红霞老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