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华大学 - 《南华大学报》

听从你心
——评《无问西东》

作者:管理学院 赵斯咏    
2018-03-31     浏览(72)     (0)

在2018年伊始,我观赏了一部电影,颇有感触,一直想写一些什么记录下自己的感悟。
《无问西东》一开始先溯源,引出四个不同时空的故事片段,是四个不同时代的年轻人在时代变革的矛盾与挣扎中一路前行,按照时间顺序发展,到最后四个时空连成一线,找寻到真实自我。影片不谈爱与正义,却实实在在践行着最博大的爱、最坚定的义。我想我们都思索过“我是谁?我应该做什么?” 在看电影的时候我找到了答案,我们不应思索着这些虚无缥缈的问题,应该正视的是真实,是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什么是真实呢?梅贻琦说:“真实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从内心的真实出发,会找到前方的自己。
电影里让我感动和敬佩的,是抗日时期西南联大的师生们,是弃笔从戎的沈光耀和他拥有大爱的母亲。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坚持着学习,在电闪雷鸣的教室里静坐听雨,在倾盆大雨里坚持锻炼身体,在沟壑里吟诵泰戈尔的诗歌,在敌人随时轰炸的危险下学习考古学、生物学等等。在祖国风雨飘摇的时候,他们并未放弃学习,坚持地做着看起来最无用的事情,却延续着中国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论语》有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士们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安危系于一身。在几千年的历史里,中国知识分子的这个传统一直没有变,后来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后来又继续发展,在战火中苦读的学子们喊出“中国不亡,有我。”正是这些在战火里依旧坚持着学习的书生们,在一穷二白的年代,用双手为中国教育的各个学科开源,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中国知识分子传承的文化中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个是爱国主义;一个是讲骨气、讲气节,在非正义的行为面前永不低头。古时有文天祥“留取丹青照汗青”,后来有一批批青年弃笔从戎,守家卫国。影片中沈光耀正是其中一员。当看到在敌人轰炸后死伤遍地的校园,沈光耀与他的老师吴岭澜对视了一眼,仿佛听到他在课堂上说的那句话:“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他决定遵从内心最初的想法,瞒着父母成为了一名飞行员。之后沈光耀成为了真实的自己,他经常开飞机去给难民投放食物,成为孩子们口中的“晃晃”。在1943年与日军的战斗中,26岁的沈光耀在击落一部敌机之后,选择与敌军战舰同归于尽,光荣牺牲。在葬身火海之前,他说“对不起,妈”。他成为最真实的自己,违背了家训和誓言,千言万语化作对所爱之人的抱歉。
沈光耀的母亲阻止他参军时说了这样一段话:“当初你离家千里,来到这个地方读书,我和你的父亲都没有反对过。因为,是我们想你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同你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注意不是给我增添子孙,而是你自己能够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我担心你还没有想好怎么过这一生,你就连命都没了。”沈光耀带着母亲的担忧选择了倾听内心的声音,遵从内心,选择为国殒身,与敌人同归于尽。这正是真实的力量,他已想好怎么过这一生:守护国土,用血肉之躯阻挡敌人。
人生既平凡又珍贵,充满着未知,正是未知诱惑着我们去探索、去创造。倾听内心的声音,选择真实,而这正是人生的意义。
你想好怎么过你的一生了吗?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愿你在迷茫时记得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