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石河子大学 - 《石河子大学报》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作者:□生科16级 母圆圆    
2018-04-30     浏览(121)     (0)

  我见过军垦博物馆里陈列的老用具,听爷爷说过地窝子的构造,也知道没有粮食的时候树皮就是食物。但我却没有真正体会到他们的精神,直到有幸拜访了石河子大学退休职工李同书老人。比起生硬的文字,与老人面对面的交流给我带来更为直观的震撼。
  家住山东的李同书于1956年入伍,当了8年兵之后,转业到新疆。问及想去哪里工作时,他脱口而出,“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
  老人说,做出这个决定并不是心血来潮。他在旧社会出生,长在红旗下,从小听着革命的故事,骨子里就是要跟着共产党奋斗终身。“党培养了我,我就要感恩,报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和人民需要我的时候,我绝不会挑挑拣拣讲价钱。”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我便心生敬佩。相比起当时的新疆,山东的经济发展相当不错。放弃良好的生活来到边疆建设,这个决定,有私心的人断然是做不了的。
  从乌鲁木齐到185团,这一路上并不是简单的赶路。交通工具的缺少,道路的坎坷不顺,眼前出现的大片荒漠。没有房屋,没有粮食,没有水井,很多人的内心防线被一点点地击溃。但是作为带头人,李同书没有一点犹豫,带领着同志们完成党交代的任务。
  当时的环境条件恶劣,设备工具也不完备。有一次洪水泛滥,他们不顾生命安全,跳入水中,用自己最大的力气堵住洪水,就是为了避免我国领土有一丝一毫的损失。好不容易洪水堵住了,大家松了口气。平安的过了几月的时间后,熊熊大火又燃了起来。“进去的时候,我就没想着活着出来”,这是老人当时内心的真实想法。如果大火不被控制,沿边境线的1000多亩原始森林将毁于一旦。连续奋战了7个小时,没有吃一口饭,大火终于被扑灭。他们拼尽全力,保住了森林,保住了国土。多年之后,老人回忆起当时的灾难,不得不感慨:在水与火的考验前,更显示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么多年,我最忘不了的,就是我的战友们对党,对国家的那份深情,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那股豪情。
  到了1972年,李同书进疆建设已经有8年了。工作繁忙,任务艰巨,让他没有时间在父母面前尽孝。那年的7月份,他收到了来自母亲的信,“儿啊,娘患的是鼻窦癌,已到晚期,现在双目失明,疼痛难忍,生不如死,你快回来看我一眼吧……”,读完家书的李同书早已泪流满面,一边是重病的母亲,一边是国家的重任,李同书哽咽着:娘啊,您是深明大义的老人家,请您原谅儿子的不孝吧!一个月之后,家里的亲人传来了母亲去世的噩耗。时至今日,老人想起此事,都会哽咽流泪。国家和亲情,选哪一个?家庭需要他,但国家更需要他啊!自古忠孝难两全啊!
  听老人讲述这些经历的时候,我忍不住红了眼眶。我无法想象他们是怎样吞咽带着土的井水,没有米粒的米汤,地里随便采的野菜,但这却是我们父辈建设兵团时常见的粮食。与他们的经历相比,我如今的生活是如此幸福。我可以选择各种喜欢的食物,科技的发展带给我无限便利,良好的条件让我学习知识。而我却少了一份最重要的东西:信仰。见我红了眼眶,李同书老人告诉我:现在的社会变得越来越好,你们更要努力学习,一定要懂得感恩,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心里面要有信仰,这样才能走得长远。老人拿出自己写的自传赠予我,还写上了祝福语。看到80岁高龄的老人颤颤抖抖写下祝福的时候,内心溢满了感动与敬佩,同时也在心里默默为自己的国家加油。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信仰,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担当,不求与前辈一样无私,但求自己的微薄力量能够为兵团的建设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