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滨州医学院 - 《滨州医学院报》

“归雁”布阵育芳华

——记“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滨州医学院精准医学研究教师团队

作者:本报记者 王朝荣 通讯员 姜文国    
2018-05-03     浏览(565)     (0)


  编者按
  今年1月初,教育部公布首批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我校精准医学研究教师团队因在教育教学和精准医学研究领域的显著成果而荣膺其中,成为全省入选的10所高校之一。这也是我校长期坚持立德树人、致力科研创新结出的丰硕成果。
  在这个团队身上,闪耀着动人的亮点:一是怀有报国之心。团队中3/4的成员有留学背景,却不为优渥的条件和待遇所动,纷纷选择回国创业;二是高扬青春风采。队员平均年龄不满40岁,个性鲜明却又抱团攻关,独立思考却又互融互助,积极破除思维蕃篱,探索专业前沿;三是彰显奋斗之勇。他们以蓬勃的朝气、昂扬的干劲、宽广的情怀,担当繁重的科研和教学任务,不惧磨折,在创新之路上求真实干、勤耕不辍。
  正值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刚刚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对青年人提出殷切希望———“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要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对照之下,精准医学研究教师团队的闪光点,恰恰契合了时代之需和祖国之需。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相信精准医学研究教师团队的事迹会激励更多的滨医师生,以奋斗的姿态致青春,书写幸福人生!

 

  今年1月初,教育部公布首批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山东10所高校获得殊荣,我校精准医学研究教师团队荣膺其中。
  这是一个有着耀眼履历和多元融合色彩的荣誉团队:团队共有教师20人,平均年龄39.5岁;具有留学经历的教师比例达75%;囊括千人计划专家、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国家“高端海外专家”、外专双百计划专家、泰山学者等各类高端人才;在细胞膜生物学研究和复杂生物样品分析以及高通量蛋白质表达水平检测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受到山东省“泰山学术论坛”连续资助。
  “平台聚合产生规模效应,人才碰撞激励精准研究”,团队创始人、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省属高校优秀青年人才田梗教授,用一句话概括了搭建团队的初衷和方向。

从“雁归来”到“搭雁阵”———
“团队建设,让科研脚步迈得更远”  

  2014年春,田梗告别北欧最古老的乌普萨拉大学。海外留学十载,田梗师从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AndersTengholm教授,在诺贝尔获得者Svedberg教授传承的欧盟重点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在糖尿病治疗药物靶点领域有重大突破性发现,多次获得瑞典皇家科学院青年研究员奖。怀着一腔赤子之心,她毅然放弃瑞典国籍和绿卡,回到家乡烟台开展创新研究。被学校以海外特聘人才引进并聘为教授,圆了她扎根故乡教书育人、从事科研的梦想。
   “孤雁难行远。搞科研靠单打独斗行不通,学会融合、共享能少走很多弯路。只有团队变大变强,领域水平才有提升”,多年国外科研经历,让田梗积淀了一种深厚的团队意识。为此,她着手的第一件事就是整合临床生物样本和医疗大数据,协调校内和附属医院内相对分散的相关科研人员,创造统一的集体科研和服务平台,并产生规模效应。
  几年间,包括千人计划专家、国际著名血管生物学家李旭日教授,烟台载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美国杜克大学生物细胞学博士、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张建棣教授,阿斯利康制药集团生物信息学专家、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博士米佳教授等大批高端人才,均被吸引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创新创业;同时,团队又把优秀的青年教师推荐至欧美高水平实验室访学培养,组建了一支具有留学经历和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中青年团队。
  在精准医学研究教师团队,有句“至理名言”——“拆掉思维里的墙,看得会更远更全面”。作为践行,每周有两个雷打不动的固定项目:一是开组会,二是一对一交流。这些被老师们称为“头脑运动会”的项目,逼着大家破除固有的思维壁垒,去主动交流对撞科学前沿动态,逐渐拓展视野,激发创新活力。
  近年来,团队聚焦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关于重大疾病和精准医疗专题,结合学校附属医院资源优势,与耶鲁大学、乌普萨拉大学、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联合成立了精准医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引进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Jonas Bergquist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开展协同创新研究。建立了国际领先的细胞膜生物学研究和复杂生物样品分析技术平台。目前一个初具规模的组织样本精品库已成型,有24种组织样本, 1500余对样品,3万余条病例信息。
  

从“传帮带”到“强三关”——
“教书育人,做有担当有情怀的师者”


  精准医学研究教师团队在学生里的知名度很高。学生们给老师的评价是:朝气蓬勃,拼劲十足,特别有魅力。
  对于教育,这支医学团队达成了理念上的默契:教书育人既是一份科学性、实践性并存的职业,也是一个有担当有情怀的事业。过程中要时时注意言传身教,更要注重紧盯“三关”,即关注学生学业、关心学生诉求、关爱学生成长。
  四年多时间里,团队先后共培养研究生35名,指导本科论文50余名。3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6名研究生获校一等奖学金;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3项,校级大创课题14项。团队培养的研究生受邀作为大陆唯一的在读研究生在第16届世界人类蛋白质组学会议上做口头报告。先后承担全国医学研究生教育等课题6项,获得山东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等奖励20余项。
  作为山东省首批创新创业教育导师,田梗教授专门开设了《SCI论文写作》课程,向学生们讲述英文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和注意事项。原本只设定60人的选课名额,没想到上课当天,来了200多名学生。现在《SCI论文写作》已经成为“热门课”,正在建立网络课程。
  团队成员将教学和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SCI论文写作》课程中采用 “微课堂”互动授课提高学生参与度;在《临床基因诊断与治疗》课程中编写“案例库”,举办专题沙龙因材施教,形成长效教案;在实验室中聘任“科研助理”,提供科研经费和场地,并制定绩效奖励制度激励学生。
  2016年暑假,学生们提出想要参加山东省病理生理技能大赛,团队大力支持、悉心指导,在实验准备的过程中,反复引领学生勤加练习,确保实验准确性和严谨性。学生们不负众望,一举拿下大赛一等奖。
  2016年底,毕业班的小闫同学因病入院,团队老师们主动集资帮忙,利用假期指导其顺利完成论文;毕业生小刘因患有肢体残疾,在找工作时遇到了很大困难,团队主动帮忙推荐联络,终于让小刘在自己的家乡成功就业。
  几年来,团队教师多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青年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
  

从“影响力”到“服务度”——
“创造与转化,是不可或缺的团队责任”


  作为一个专攻精准医学研究的团队,田梗团队紧密跟踪学术前沿动态,深研精耕,已经形成了重大疾病分子靶点筛选与临床转化研究等稳定的研究方向,四年来,该研究方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30余项,科研经费2500余万元;发表SCI科研文章40余篇,影响因子总计超过140余分。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已获授权4项。团队多次受邀参加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研究组织和北美药理生理学会议做报告并获奖。团队为学校临床医学学科稳居ESI全球前1%作出了突出贡献。据ESI最新数据统计,团队发表的SCI论文共被收录17篇,总被引频次为90次,篇均被引频次5.3次。其中田梗教授以第一作者在《Diabetes》发表论文,影响因子达到8.5。
  “术业有专攻”之外,这支队伍还在倡导“精准转化”理念,即坚持创造与转化两条腿奔跑。一方面要有作为,努力出成果出精品;另一方面要让新成果不断转变为人才培养的新源泉,成为服务社会造福百姓的“新动能”。
  团队与高科技创新企业密切合作,共同研发了全新高通量蛋白质表达水平检测技术-量化斑点免疫印迹分析(QDB)技术,并推广至临床疾病辅助诊断,最终完成科研成果的产学研结合。推动新型治疗糖尿病先导化合物的筛选工作,依托精准医学分会,在全省进行了精准治疗新兴医学概念和医疗模式的推广应用和咨询服务。
  在与很多单位开展科研合作时,他们也经历了追着别人跑,到被人追着跑的过程。起初,很多医院对这个团队不了解,甚至怀疑他们获取生物样品的动机。田梗和老师们不断奔波,在开放、共享、真诚精神的打动下,医院病理科、检验科等科室的医生都成了他们的朋友。尤其是当QDB技术发明出来以后,很多单位和实验室主动找他们寻求合作。
  迈入2018年,这支正当芳华的团队信念如磐:建立和完善细胞膜生物学研究和复杂生物样品分析国际领先的技术平台,开发并推广全新高通量蛋白质表达水平检测技术用于临床诊断。致力于成为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地,为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