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浙江工业大学 - 《浙江工业大学报》

红楼梦与石

作者:15中文 郁玮    
2018-04-15     浏览(214)     (0)





  明清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石头叙事,在四库全书中以“石头”为关键词搜索,有500余条的相关卷章节内容,在经史子集四部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各种诗话以及诗卷,如李东阳《麓堂诗话》、吴师道《吴礼部诗话》等;散见于各类史书如《旧唐书》、《宋书》;在集部中的小说中更是多见,《西游记》的主角之一孙悟空乃石猴自不必多说。《水浒传》中也有许多石头意象,如张都监血溅鸳鸯楼,武松辞别了张青夫妇二人,站在山岭上眺望,看见高山峻岭,石角棱层侵斗柄,树梢仿佛接云霄。雄壮的石景壮了胆量,便是金刚也需拱手了。
  就明清白话小说而言,石文化的渗透可分为两类,有时仅仅在小说单章中出现石头的意象,或用以点缀环境,象征人物性格,或推动具体情节的发展,如《二刻拍案惊奇》“徐茶酒乘闹截新人”,新嫁娘郑蕊珠因茶酒徐达见色起贼胆而被拐,落入井中,恰巧钱巳和赵申经过,赵申下井救人,钱巳一见这女子生的国色天香,私心一起,于是便用石头砸死了尚在井中的赵申。后来郑蕊珠的家里人赶到井边时便只见一男子的尸体和一堆石头。在这里石头作为一种推动情节发展、暗示剧情走向的意象反复出现,但除此之外并无更多的作用了。
  而有的时候却以石头为线索贯穿全本,作为主题性的象征意象而存在。《红楼梦》,原名《石头记》,石头意象贯穿了整部作品。一开始人物的诞生,或者说整体情节的产生便源自于石头。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描写被女蜗遗弃在青埂峰下的无才石:“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因见众石具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艾,日夜悲哀……”这块通灵石于是便随着神瑛侍者的转世,即主人公贾宝玉来到人间。而这颗顽石在转世之前以甘露灌溉的那一株绛珠仙草,也要同他一起去走一遭,把所有的眼泪都还给他。后来贾府相见,一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引得后世无数人的遐想。整篇小说由石头神话而始,以宝玉贯穿全书。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人物形象和性格与石文化赋予石头的品性具有同质性。石头被赋予了坚韧,自然质朴的品性,整个贾府也就只有“两只石狮子干净”。宝玉在红尘中的全部遭遇,就是一块石头拒绝被改造石性的过程。《红楼梦》中,作者塑造的贾宝玉的形象已经不再如明末《石点头》中的人物,目的是要匡扶政治,补帝制王朝之天了。贾宝玉是一块不肯被改造的顽石,无论他是神瑛侍者转世也好,还是通灵石转化也罢,他生来便不在“补天”之列。他是一个无事忙的富贵闲人,在温柔富贵乡里却保持着一股如顽石般的韧性,他唾弃世俗的“禄蠹”,孤傲地坚持着与黛玉的木石前盟。曹雪芹写《红楼梦》并没有那么多时代性和反封建性,更多的是一种人生的苍凉,孤傲的坚守。所执着的东西终而不得,娶了宝钗,倾心的黛玉香消玉殒。人间的宝玉,是贾(假)宝玉,最终回到大荒山,石归石,才算保全了自我。
  大量的文学作品中频繁地出现石头这个意象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文学上,经过《诗经》“我心匪石”的唱叹,两谢对于山水的书写,从此风景被发现,石头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赏石文化迅速发展。
  明清作为中国帝制王朝的最后两代,各方面都集前代之大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也在这两代成熟。《红楼梦》借传统石头神话原型,塑造了一个不断被“异化”,却始终不愿失去本真的贾宝玉形象。石文化所积淀的集体无意识形成了一种语码,具有难以察觉的“暗示”作用,原始人类对自然的摸索,石头神话,加之后来千年的文化积淀,它让人们接受石头能孕育生命,能欣赏石猴的灵性,理解一个口衔宝玉出生的“顽石”,在世俗红尘中的悲剧命运与苍凉底色。
  正是这种暗示作用赋予了石头审美色彩,它不仅渗透在文学作品中,也因为一代又一代文学作品的塑造而更加丰富、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