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第三届十大教学新星简介
王丽萍,女,1974年出生,讲师。2003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调入聊城大学教育传播技术学院任教,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讲《网页设计与制作》、《CAI课件制作综合训练》等课程。近年来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等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
“课比天大”是学院领导和教学督导组对青年教师的一再叮咛,也是我教育人生中笃信的理念。在教学中,我深入钻研教材,查阅大量资料,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注重“示范、讨论、讲评、实践”四结合,并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每一堂课都精彩”是我不懈的追求,宁可自己多付出百倍辛苦,也不辜负莘莘学子求知的渴望。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课堂教学竞赛给了我一次认识自我和提高自我的机会。在未来的教学生涯中,我将继续爱岗敬业、努力工作。
王红霞,女,山东临清人,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学历。2002年7月于曲阜师范大学毕业后到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执教至今。任教7年来,先后为专科生和本科生及函授生开设英语阅读,综合英语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词汇学,英汉对比,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法等。在国内外正式期刊发表学术文章10余篇。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职业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输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老师的启发指导,打开学生的独立思维之窗。英语中有句名言“Lifeismeasuredbythoughtandact,notbytime.”学生通过受教育应该学会正确的思考,具有独立思维的能力,这样教育才算成功。“Whenyouread,don'tconsiderwhattheauthorthinks,considerwhatyouthink”我秉承于该信条,并将它作为我课堂教学的指路灯。因此,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原生态素材,促进动态生成;创设和谐氛围,引导学生感悟;紧扣课文,丰富课堂活动;课上收放自如,关注个体成长;拓展课外英文阅读,提高语言素养。为了胜任这项工作,也要随时提高自身素质,夯实理论基础,进行实效科研。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带着我的激情,不断地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在实践中摸索、成长、创新,让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崔传生,男,1977年生,山东菏泽人,毕业于山东大学材料学院高分子材料专业,2006年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应用化学专业教研室教师,讲师。先后承担了《高分子化学》、《高等高分子化学》、《功能高分子》、《机械制图》、《化工原理实验》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天起,我就要求自己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作为一名年轻老师,我首先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认真随堂听取名师《化工基础》课程,学习老教师对化工专业课程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有时还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不知如何处理,就会虚心向老教师请教,从中获得大量珍贵的课堂第一手材料,使自己受益匪浅。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征求学生意见,并根据这些意见进行改正。在三年多的教学中,《高分子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就进行了三次比较大的修改,使课件更符合我校化工专业的实际情况,实践也证明这些修改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评价良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史秀娜,女,1981年出生,山东省泰安市人。2006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油画教学研究方向,获硕士学位,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2006年7月至今任职于聊城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讲师。主讲课程:“透视学”、“油画创作”等。
教学的具体目标应该是为学生的个体发展提供可能,因此,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所进行的教学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分析和反思,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专业背景,将课程进行适度的调整,把学生感兴趣,并对其今后的专业发展有意义的部分进行强化。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备好课,即使是讲授熟练的课程,在备课过程中往往也能够发现新问题或对老问题又有新理解。其次,注意教学手段的更新,选择学生易于接受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善教学效果。
由于大学教育的特殊性,教师的自我完善和知识更新就显得格外迫切,只有教师在精通教授课程和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在课堂上真正做到深入浅出,有的放矢,教师在教学上倾注的心力永远不会被学生所漠视。
张凤霞,女,山东临清人。2002年7月毕业于聊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今。主要讲授《高等代数》、《线性代数》、《初等整数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与《高等数学》等课程。2008年7月获得本校理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矩阵理论、数值代数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教学是教师的生命和灵魂,从踏上教师工作岗位那天起,上好每一堂课一直是我心中不变的目标。七年多的教学工作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备好每一堂课,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安排,在上课之前应该非常熟练;其次是要有激情,只有教师有激情才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条件;再次合适的授课方法与积极地引导。合适的授课方法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热情,只有大家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互动中来,才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积极引导是为了启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关注,专注于教师的阐述、专注于课堂的思路,让学生的注意力自始至终关注在授课内容。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华敏,女,1977年5月出生,山东聊城人。2000年7月毕业于聊城师范学院经法系,并留校任教于马列部,2008年获聊城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现为思政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先后讲授《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公共关系学》等课程,评教成绩均名列前茅。2005年《法律基础》课程教案被评为“校级优秀教案”,2008年被评为思政学院“教学新星”。参与省级或校级课题多项,现主持校级社科基金课题一项,并在国内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从教以来,我一直以“提升课堂教学魅力”为准则,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法,并积极观摩同事们的教学,博采众长,汲取经验。随着教学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自己的教学技能也得以逐步提高。教学的魅力在于它的创造性,每堂课的精心设计体现了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凝结着教师的智慧,更让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创造带来的乐趣;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舞台,相互地启发与交流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教学新星”荣誉的获得,对我既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鞭策,让我倍加珍惜,也让我不敢有丝毫懈怠。前路漫漫,唯有继续努力!
张绪涛,男,汉族,中共党员,1980年6月出生,山东茌平人,2006年6月毕业于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岩土工程专业,获得硕士学位,同年7月在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参加工作,现任讲师,从事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
参加工作以来,先后承担过《大学物理》、《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土力学》、《基础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科研方面,三年来共发表论文13篇,其中被EI检索4篇,中文核心期刊5篇,于2008年6月顺利晋升讲师职称。
本次荣誉的获得,不仅是对我以前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今后工作的一种鞭策和鼓励。能用自己的知识、思想、人格和热情去影响学生,培育学生,对我来说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莫大的责任;课堂上能看到学生满意的笑容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幸福。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自己的不足还很多,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我将努力把每一堂课都能上得精彩。
宋立杰,男,山东省沂水县人,1982年1月生,汉族,中共党员,管理学硕士。2005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同年7月来聊城大学工作,现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系主任。
自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为本科生主讲旅游英语、前厅与客房管理、旅游业研究、旅游统计学等课程,评教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007-2009年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实习指导教师”,2008年被评为聊城大学实践教学先进个人;参与聊城大学校级教研项目一项;在《海洋科学》、《国土与自然资源开发》等刊物发表论文5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获聊城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奖励三等奖一项。
曾经在博客里写过一篇博文《教师,我的选择》:“当初为何选择当一名教师呢?或许是因为教师这份职业比较稳定,虽然薪水不高,但可保衣食无忧;或许是因为教师这份职业闲暇时间较多,可以做想做的任何事情,或许……但是,渐渐地,我发现这些都不足以成为选择的理由,真正足以拨动我心弦的是,这份职业给了我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享受与学生在一起的幸福,同时我也一直思索:如何将这幸福回报给学生呢?有以下三点体会:首先,要从内心喜欢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像关心自己的家人一样,让学生在校园感受到家的温暖。其次,要时刻与学生沟通,给予细致的关心与指导,不仅在课堂上,更在课堂之外;不仅在学习上,更在思想上、生活上,让学生时刻都能够体会到父母般的关怀。最后,要热爱教学工作,仔仔细细地备好每一节课,认认真真地讲好每一堂课,用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智慧丰富学生的头脑。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要想成为一名令学生尊敬、爱戴的教师,必须具有一颗博爱的心!
陈利梅,女,1977年4月出生,硕士,讲师,现为聊城大学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教师。主讲《食品包装学》,《食品工程原理》,《果蔬贮藏运销学》,《果蔬加工工艺学》。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SCI论文2篇、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申请专利一项,参与主持科研项目3项,两次获得聊城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成功只给有准备的人”。备课不只是“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教师一般对教材比较熟悉,不过一堂好课似乎更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综合情况的了解,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师生良好的课堂互动。虚心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自己上课的缺点有时很难发现,有时,只有走出自己的课堂,走进别人的课堂才能取得“真经”。
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从细节做起”,如授课的音调,语速,语气,特别是语言的感染力;充分利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引导学生多参与课堂活动,做到课堂气氛活跃;充分利用合理的肢体语言并配合多媒体,结合板书,让讲解更加到位;讲授过程中抓重点,难点分解,帮学生总结;多媒体不要文字化,尽量提纲挈领,只列原理和关键要点,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展示功能,如食品机械的结构,生产工艺等可以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结合文字讲授。
平时应有意识地积累材料,建立自己的资料“银行”,只有平时多“存储”,才能厚积薄发。
陈彦垒,男,1983年生,山东潍坊人,2004年7月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心理系,获应用心理学学士学位,2007年7月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获基础心理学硕士学位。
2007年7月参加工作,任教于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先后担任《管理心理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西方心理学史》和《心理实验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江西社会科学》、《心理学探新》等杂志发表文章多篇。
传道,授业,解惑是古人对教师工作内涵的界定,用崇高的理想和主流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科学研究教育学生,用辛勤的付出和耐心的指导培养学生,是我对教师工作内涵的理解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教学新星”是学校对年轻教师教学工作的褒奖,我能获此殊荣,与其说是我个人的荣誉,不如说是学校对近年来教科院教学工作的认可和对我们教学团队的认可,因为年轻教师的每一次成长都离不开背后强大的教学团队的支持。学生曾经告诉我:“知识性强且富有激情的课带给他们的收获最大。”我觉得,知识性来自教师的备课,一分耕耘,一份收获,课堂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师在课下所做的努力,而激情来自于教师对所教专业的爱和对学生的爱,所以,“爱与备课”是讲课成功的基石。对学生来讲我是教师,对教师职业来讲我是学生,我将不断丰富自己,不断超越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