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最西边学生公寓的北边隔着一条路就是我校的西部边界。一段不算高的山崖,因势成了校园内外的自然分割线,那里可谓是校园的西部边陲,与热闹的人流穿梭的校园中心地带相比冷清了很多,因此也便少了更多人的眼光注视,也因此在山崖与院墙衔接处,时不时地会发现一些垃圾被丢弃于此,并屡清不绝。
为此,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有的人会明目张胆地创造这样的一个“暗疮”呢?也许答案就在于它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荒山脚下,被楼之阴,可谓穷山僻壤。这样的地理环境,无形中让一些人有了一种奇妙的“暗处”心理。正是这种心理,使扔垃圾的人有了一种无形的安全感,“反正也是在偏僻的地方,没人注意的。”试想,在校园热闹显眼处,有多少人敢在众目睽睽之下乱丢垃圾,一定是少之又少。
“暗处”不一定就是光源不足的地方,也可以理解为偏僻的,别人不太注意的地方。“暗处”其实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保护伞,让人的行为和思维呈现和明处不一样的态势。人做坏事的时候,总是喜欢在暗处,这样会让他感觉很安全,即使他明白一定会被发现,就像小偷,虽然知道警察一定会把暗处作为搜查重点,却固执地一定要躲在暗处一样。一些人考试作弊总喜欢坐在偏僻的地方,而这种地方,老师却盯梢盯的最紧。
“暗处心理”是人性的弱点,放在平时大可一笑置之,可有些暗处心理却是很可怕的。暗处心理积累到质变,由“暗”转“明”,结果会难以预料。一次坏账可能只会使一个企业倒闭,但坏账多了,竟造成了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被称为第二个马家爵的熊振林,杀人的内在驱动实际上是亲友口中的“好胜心”,这个好胜心就隐藏在他心灵的暗处,一旦压力过大,就会如喷泉一般喷涌而出,做出傻事。如果那时熟悉他的人,或是母亲,或是老师,或是朋友,能让他心中暗处的仇恨得以排解,让他不再有那么强的“好胜心”,也许就会避免发生今天这样的惨剧。
“暗处心理”虽说是人的一种本能的心理现象,但基于它对社会潜在的危害性,作为旁观者,我们有义务发现每一个暗处,并让它重见阳光。 虽然很难,但相信,我们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