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鲁东大学 - 《鲁东大学校报》

以科学发展观推动高教事业发展

2009-11-30     浏览(273)     (0)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回望新中国60年的创业史、30年的改革开放史,我们更加感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新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从胜利走向胜利。

2009103,英国《每日电讯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国庆日——共产党为什么仍然享有人民的支持》。文章谈到:“在上海法租界的一座公园里,93岁的钱秀珍()满含热泪地解释了她为什么仍然是热情的支持者。她说:“我最幸福的时光是在毛主席上台以后。”她还说,“社会秩序方面发生了一种根本性的、令人难以置信和激动人心的转变。”20世纪60年代,三分之一以上的中国人都是文盲。到世纪交替之际,这一数字已经下降到7%。与此同时,中国的GDP1952年的679亿元增加到了200830万亿元。”

读读外电,看看山东高教的现实。每一个山东人都深感自豪。

60年前,对于山东学子来说,高等教育是可望不可求的梦想。长期以来,山东高等教育的规模小、基础弱,成为建设经济强省的最大“瓶颈”之一。即使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大学都一直是无数山东学子梦寐以求的神圣殿堂。1978年,山东省有高校34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0.78%。1998年,山东省有高校49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28%,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严重“欠度”。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山东高等教育战线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为山东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山东从“教育弱省”实现了到“教育大省”的嬗变。山东省高等教育实现了从求学无门到“想上就上”的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实现了大学梦。2009年山东省高考考生只要高考成绩达到200分以上(满分750分),如果填报了志愿并且服从调剂,都有学可上。

如今,山东省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60年来,为社会输送研究生56378人,极大地改善了专业科技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和党政人才队伍的素质和结构,为山东省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回顾鲁东大学的发展,每个热爱鲁大的人也深感骄傲。

建国之初,我们的学校只是每年只招收几十个师范生的莱阳师范学校,经过60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每年招收6000多大学生、200多研究生,以文理工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综合性大学。

学校在科学研究工作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912项,其中“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49项,省部级项目129项,厅局级项目83项,通过鉴定科技成果44项;出版学术专著129部,发表学术论文6976篇;获得各类科研奖励448项,其中省部级以上43项。学校在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取得较大成绩。2001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在2007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成绩优秀。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4门、省级教学改革试点课程4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多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次性过线率均在70%以上,全省计算机应用能力统考一次性通过率均在93%以上,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均在35%以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一直保持在85%以上。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作为原国家教委首批公布的具有接收外国留学生资格的200所高校之一,我校先后与韩国、日本、美国、俄罗斯、加拿大、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的37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友好交流关系,在学生交流互派、学分互认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已与国外多所大学合作开展“2+2”和“3+1”模式的本科生培养,为学校和学生的发展拓展了空间,促进了对外交流,扩大了学校在国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迄今为止,我校共向社会输送了7万多名毕业生,他们遍布各行各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毕业生素以综合素质高、敬业精神强、基础知识牢和职业技能好而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在毕业生中,有的成为省、市党政领导和著名企业家;有的成为学界精英,如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院士、东方语言研究所所长袁博平,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王志民教授等人;有的成为文坛翘楚,形成了以国际知名作家、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为代表的饮誉文坛的“鲁大作家群”,文化部原部长、当代著名作家王蒙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与认可,来校视察时欣然题词“人杰校灵”。

山东高教和鲁东大学的发展充分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60年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这不仅是教育战线几代人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结果,是人民群众和全社会关心支持的结果,更是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结果。6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谱写了中国教育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对高等教育工作的领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才能积极应对新的挑战,培养一代又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高校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上上下下,其中的每一项工作都很重要,每一项工作都要扎实推进。在学校全局上,需要统筹兼顾“硬件和内涵、大楼和大师”的关系,在学科建设上,需要统筹兼顾“特色发展和多科性大学建设目标”的关系,在人才培养上,需要统筹兼顾“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等等。面对高校多方面工作都要发展,都需投入的严峻挑战,因此需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有所必为的思路,制定一个科学、可行、能够保障发展的资源配置和财务安排的指导思想成为关键。唯其如此,高校的各项事业才能协调推进,科学发展,互进共赢。

回顾过去,我们豪情满怀。我们相信,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领导人民完成宏伟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实现几代人的教育梦想。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我国一定能够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一定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