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 -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

我校拿下全国技能大赛9项大奖 盘点金华学子大赛称雄的三大秘诀

2016-06-30     浏览(150)     (0)

  在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金职院学子拿下了9项大奖,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在我省遥遥领先。
  大赛由国家教育部发起,联合国家相关部委、行业和地方共同举办,是我国专业覆盖面最广、参赛选手最多、社会影响最大、联合主办部门最全的国家级职业院校技能赛事。金职院缘何能在这样的赛事中称雄?记者前去一探究竟。
  【秘诀一:人才培养模式贴近行业实际】舒缓优美的傣族舞《彩云之南》,带着水乡氤氲的《乌镇蓝印花布》介绍,“小清新”风的导游腔娓娓道来……金职院旅游学院女生姜琴荣,靠着这3个“杀手锏”,在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导游服务赛项中,获得了普通话组的第一名。
  这次大赛分为“普通话”和“英语”两组,前者的竞争尤其激烈,有来自全国71所院校的88位选手参加。姜琴荣缘何能够“突出重围”?指导老师倪海波说,人们能够看到的是她在现场近乎完美的发挥,看不到的是幕后教练团队的大量准备工作。
  “2010年开始带比赛以来,我们越来越能够感到,比赛的服务实际的取向明显。”倪海波说。作为职业院校,专业技能的培养就是为实用准备的,即使学生在舞台上表现得再好,不能在当导游的时候用出来就白搭。因此,他们摒弃了许多参赛者惯用的舞台表演或演讲腔调,而是用最自然的语言来表现主题。在内容方面,也不像其他队那样一个个景点讲过来,而是以小见大,把一个事物讲透。这种创新最终获得了评委们的认可。
  “参赛的学生,每年在导游证的面试里都能拿最高分。”倪海波说。备赛的经验,最终还是反哺到了日常教学中来。该院的“模拟导游课”上,同样引入了口语化的导游讲解体系和介乎记叙文和说明文之间导游词创作文体,接下来他们还准备编写相应的教材,惠及外校学生。
  而在另一个“西餐宴会服务”项目上,该院派出的选手继去年之后又获一等奖。
  旅游学院教科办副主任卢进说,如今的高端宴会服务,早就不仅是端端盘子,而是包括了宴会设计、菜单设计(制作)、英文解说、酒水品鉴(调制)、西餐摆台等多个方面,对选手的综合素质要求特别高。
  这次他们备赛有个不利因素,只有三个月,特别短。幸好他们送出的选手周晓增之前一直在苏州的五星级外资酒店实习,不但素质好,更经历了高端服务的历练,因此在大赛上表现得十分出色。
  周晓增并不是唯一的幸运儿。目前该院的10来家实习基地,几乎全是国内知名的五星级酒店,如青岛凯悦、深圳万豪等。这些校企合作平台,给了学生们更好的“工学结合”的培养,有些学生毕业后还成为了阿联酋、迪拜等地顶级酒店的员工。
  【秘诀二:社会服务能力(科研能力水平)反哺企业需求】旅游学院两获“一等奖”很牛,而机电学院更牛。今年他们“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与快速成型”赛项获得第一名,这既是他们继2015年后再次夺得榜首,且是连续第四年蝉联一等奖。
  比赛时长共计9小时,选手要把一件产品从无到有地设计和制作出来,还要设计出产品展板。这听起来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金周倩、徐晨凯两名学生通力合作,使之成为了现实。
  大赛题目是很多人闻所未闻的“超声波洗衣器”。选手金周倩说,这东西之前没听说过,似乎无从下手,但无论怎样必定要用外壳把零件包起来的,内部布局尽量合理,外观尽量漂亮,从人机关系出发讨论下手持怎样舒服,并考虑脱模的容易性,也就做出来了。他们的设计很有亮点,得到了评委的赞扬。
  “比赛是次要的,路子走对了,才是真谛。”指导老师之一、该院“工业设计”专业主任倪昀说。工业设计绝大多数存在于本科院校,主要偏向理论与创意,而高职院校工业设计学生在职场中取得一席之地,必须要另辟蹊径,多年的实践让他们走出了一条理论结合实践,更强调技能的培养方案。他们的学生大一进来先学手绘,把短板补上,大二学习二维和三维软件,通过多次综合训练将技能融合,“我们的几个学期的训练融入大赛的9个小时,题目再难也万变不离其宗。”
  “我们完成的时候,离比赛结束只剩5分钟!有很多组没能完成。”金职院机电学院学生陈镠洋说。他和同学组成的参赛队拿到一等奖,被称为“黑马”。
  他们参加的“机械设备装调与控制技术”赛项将机械装配、设备安装与维护、电气控制以及设备信息化管理等技术进行深度融合,考核学生机械安装、设备自动化控制、设备信息化管理、故障诊断等机电融合的综合能力。整体的准备时间只有两个多月,陈镠洋说不紧张是不可能的。“幸好我们动手能力还可以有为企业服务的经验积累,实际案例做得多,在赛场才能处变不惊。”
  训练的时候,陈镠洋、童铝明一遍遍地把整台设备全部拆开,又重新装上装配并调试以达到各项技术要求。更重要的是,同时他们还是该院工程创新班“机器换人项目部”的成员,跟着老师做了好几个企业的社会服务。尤其是其中一台专门用于产品加工农机变速箱的侧面空隙孔系的机器,从设计加工组装装配到最后调试他都是在车间里全程参与的。跑企业的时候,他接触到了很多学校没有的设备,也对机电一体化背后的东西理解得更深了。
  比赛的时候,陈镠洋和同伴遭遇了“机器不能动”的故障,这也是关卡之一。因为平时碰到过类似的东西,所以他们听报警信号判断是电路问题,十几分钟就解决掉了。
  【秘诀三:职业教育发展倒逼产业升级】近年来,金职院在该项大赛中的成绩一路趋好。今年全国42个大项中有21个大项获得了参赛资格。早在去年就拿下了5个一等奖,总数列全国第三。
  “现在的技能竞赛不是简单的比赛,而是要解决问题,体现了契合现行产业实际新技术、新标准。大赛的赛项都是全国的产业专家和职教专家共同开发的,结合他们的集体智慧,所以大赛的综合度、技术对接产业的紧密度都很到位。”金职院信息学院院长陈海荣博士说。比如这次该院获一等奖的项目“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调试”,就是在目前国家开始鼓励能源多元化、鼓励用屋顶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的产业背景下出现的。
  从3年前起,金职院就推动“竞赛项目教学化”,通过准备竞赛,分流培养对专业有强烈兴趣的优秀学生,培养老师成为教练型师资,在专业上形成从简单到复杂的项目库,最终起到提升整体教学水平的作用。
  对这一点,金职院党委书记胡正明有更深入的思考。他说,学校把参赛作为整体实力的提升平台。参加全国最顶尖的赛事,跟全国最顶尖的选手和教练同台竞技,老师和学生能够共同进步。同时,大赛的成果反映了学校整体实力,让社会从中了解学校,给就业和招生带来良性循环。
  “9个一等奖,是整个学校多年来综合素质积淀的结果。”胡正明说。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说,我国的职业院校经过20来年积累,对职教的内涵发展把握得更加精准。比如老师学生拥有的应用技术科研能力,已经用于帮助中小企业改进技术。“今后我们的人才培养可能会领先于产业发展现状。像接下来要设置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移动商务专业等,对金华的产业发展将起助推作用。”
  (本文转载自2016年7月5日《金华日报》作者金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