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一部手机,坐在武汉的公司里,范小虎可以帮远在山东老家的父母调节好家里的灯光、冰箱、窗帘,监测千里之外家中的水电、通风、煤气的状况,还可以随时照看老人的睡眠、血压等健康状况。
“卧室的夜灯起床时会自动打开,再也不用摸黑,智能床垫还可以监测我们的睡眠。虽然相隔千里,但感觉他就在身边。”谈起儿子送的“礼物”,母亲特别开心。
这就是由“感知i家”团队打造的智能家居系统,团队的核心成员大部分还是在读博士生。
“做这个项目,就是为了方便子女及时了解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打造一个有爱的‘智能家居’。”团队创始人、计算机学院2011级博士生、武汉博虎科技有限公司CEO范小虎介绍,“感知i家”系统由硬件设备(感知中心、采集设备和家电控制设备)、配套的App及云端服务构成,可以利用传感器参数学习老人的行为,并进行分析决策,当行为出现异常,平台就会自动发出警报并联系家人。
进入华中大学习以后,因为研究共同的领域,范小虎认识了谢屈波等3位博士生同学。4人彼此年龄相仿,志趣相投,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每次聊天,4位博士都避不开一个共同的话题:大家都长年在外读书工作,家乡的父母渐渐老去,成了空巢老人。他们觉得,总得给家中父母做点什么。
经过几番讨论,大家逐步有了清晰的思路:研发一款产品,能够跨越距离连接父母和子女,及时传递居家安防信息,最好能代替保姆与护士的一部分职责,并且价格能够让普通工薪阶层接受。
这群计算机博士生脑洞大开:他们要把家里的生活环境变成一个智能整体,让人住进“机器人”肚子里。
大家研发的这款着力解决社会养老“痛点”的“感知i家”产品,是为空巢老人量身打造的智能家居系统,通过在“黑科技”里安装传感器记录行为数据,利用团队研发出的核心算法,用传感器参数学习用户行为,建立起对老人的行为预警机制。
目前,“感知i家”系统的硬件设备涵盖健康监测、环境监测、电器控制、照明与冷暖新风设备、可穿戴、便携移动设备等8大硬件设备,共有70多件产品,还申请到两项发明专利。一部手机就可以在千里之外实现监控,采集用户的睡眠质量、运动、呼吸、血压心率等参数,全程可视化,操作简单实用。
“刚开始创业时人少,我们4个博士生带着4个本科生做,连工资都发不起,就只好给人家发一些奖状,让这些科研经历对他们保研起作用。”作为核心成员,4个博士生则干脆一分钱都不领。
2017年8月,西安马应龙肛肠医院接下一个社区养老试点项目,了解到博虎科技在做智能家居,准备合作。“他们有专业的医生和护士,我们提供智能家居设备监测,一拍即合。”范小虎说。
范小虎介绍,试点社区设在医院服务半径内,有126户家庭参与,每户配的智能家居设备在3000元左右,“如果家里的老人出现状况,护士可以带上急救药品第一时间上门,这甚至比120还要快很多。硬件设备采集到的行为数据,将上传至云端数据库,实现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掌控”。
经过3年的发展,博虎科技逐步确定以年轻人、大型医院、养老院企业为目标客户群体,年收入突破百万元。他本人也被评为2017年武汉创业十佳大学生,入选光谷3551创业人才计划。
在范小虎眼中,还有更大的市场在等着他们。《“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显示,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医养结合的居家智慧养老将成为未来养老服务主要模式。”他说。
(原载于《中国青年报》3月13日12 版,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