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三博脑科医院 - 《三博通讯》

林志雄谈小儿神经外科(五)
儿童先天性脑积水

2018-03-28     浏览(106)     (0)

  先天性脑积水是最常见的先天性神经系统畸形疾病之一,一般定义为至出生后 12 月之前诊断的脑室内脑脊液异常蓄积伴脑室扩张。按诊断时间分为 3 种情况:出生前诊断 ( 胎儿脑积水 )、出生后诊断 ( 婴儿脑积水 )、不明确时期诊断 ( 非特殊型脑积水 )。据报道,美国先天性脑积水的发病率约为 0.2‰- 0.8‰,而我国在 1996 年至 2004 年期间围产儿先天性脑积水的发病率为 0.7‰,死亡率高达 87.75%。笔者实践中发现约有 79% 的病例于1 岁前就诊,有些在幼儿期诊断的患儿,其实在于婴儿期已有临床表现;如笔者遇到 1 例 7 岁患儿为左侧侧脑室囊肿并胼胝体发育不全、脑积水;另 1例 13 岁患儿为神经纤维瘤病 1 型并脑积水,因症状出现晚,进展缓慢,至青春期才就诊。
  先天性脑积水的病因复杂多样,常见于以下一些情况:(1) 宫内感染、血管性病变、叶酸缺乏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各种神经系统发育畸形。(2) 遗传性因素。1949 年 Bicker 和 Aclams 首先发现在部分先天性脑积水患者中,是由于隐性遗传性 X染色体基因缺失产生的中脑导水管狭窄或阻塞; 21、13、18 三体综合征表现为多器官发育畸形,且可合并脑积水。(3) 其它因素如宫内感染、脑室出血等。
  随着诊断技术的革新,先天性脑积水的诊断时间已早于先前。许多患儿可通过彩超或其它影像技术在出生前早期发现。胎儿脑积水的病因调查包括宫内感染血清学检测、染色体分析、MRI 检查等。发现颅内出血时应检测抗血小板抗体。MRI 检查对于确诊和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MRI 可以提供超声无法获得的与预后相关的髓鞘发育情况,还有一些其它有用的信息供父母参考、产前干预和产后治疗。尤其是快速 MRI 成像可发现超声诊断胎儿非特异性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的潜在病因,并进一步证实和确认。部分先天性脑积水患儿至儿童期脑
积水症状明显时方才就诊,对此应重视检查是否合并多脏器畸形。在诊断时也应严格与继发的获得性脑积水鉴别,特别是感染后脑积水,重视脑脊液常规、细胞学、生化检查。脑脊液中有时仅白细胞轻微增高,但蛋白增高明显,注意很可能存在感染。
  除良性外部性脑积水可临床观察外,先天性脑积水的治疗主要依赖外科手术。而手术又可分为胎儿期手术和出生后不同时期手术。胎儿期手术目前多数主张在妊娠 18-30 周实施,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婴儿期手术治疗主要选择脑室腹腔分流术或囊肿腹腔分流术,第三脑室造瘘术不易达到治疗效果,可能原因为:(1) 胎儿、新生儿和小婴儿脑脊液吸收方式有别于大龄儿童:通过神经元间隙进入淋巴系统;通过室管膜间隙进入血管周围间隙、脑或脊髓的软膜下腔;通过脉络丛上皮到毛细血管间隙,最后进入了 Galenic 静脉系统。由蛛网膜颗粒组成的吸收途径从婴儿期才逐渐发展。第三脑室造瘘术主要用于治疗非交通性脑积水,且需要正常的依赖于蛛网膜颗粒吸收的脑脊液循环方式。(2) 脑脊液进入静脉窦需要颅内压和矢状窦之间有5-7 mm 汞柱的压力梯度。颅缝、囟门未闭的婴儿颅内压与外界大气界沟通,难以维持此压力梯度,影响脑脊液吸收。脑室腹腔分流术的分流管应选择可调压分流管,逐渐下调分流阀门压力,有利于避免过快分流引起硬膜下积液、出血等并发症,且婴幼儿的颅内压在颅缝闭门后可能会有变化,需定期复查,多次调压,以保证治疗效果。
  脑室腹腔分流术的常见并发症有分流管感染、分流管堵塞、硬膜下血肿、硬膜下积液、裂隙脑综合征等。三分之二的分流管感染发生于手术后 4 个月内,超过 20% 的发生于分流手术 1 年后。在儿童中现已报道的感染率变化较大,在 2-30%,我们临床实践发现感染率为 10%。因婴幼儿皮肤、皮下组织薄,易出现脑脊液漏、组织愈合不良,导致

     分流管外露。在缝合头部切口时可考虑用细可吸收缝线严密缝合帽状腱膜下层,以减少此类并发症。其它的少见并发症还有腹腔囊肿、分流管入一侧阴囊引起阴囊肿胀、分流管破入肠管漏出肛门等。在治疗先天性脑积水时,应排查是否合并其它脏器发育异常,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预后与颅内和颅外异常、异倍体、潜在的病因和脑室扩大的程度相关。Chiari II 畸形很少有染色体异
常,高位脊髓病变和脑室扩大的程度取决其预后。

  先天性脑积水常合并脏器发育畸形,就诊时应全面检查了解各重要脏器有无异常畸形,针对性治疗,提高预后。但也因常合并脏器发育畸形使其总体预后并不理想, 应注意产前检查排除遗传性疾病,减少孕期不良因素引发胎儿畸形,减少先天性疾病发病率,预防重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