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交大报》

志存高远 师生共进

———记“烛光奖”一等奖获得者薛可教授

2009-11-23     浏览(304)     (0)

薛可教授是一位备受好评的教授,她的教学理念是将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她将知识点生动活泼地讲出来,并配以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和实践环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她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地指导学生,学生们普遍感觉到从知识到方法都有很大的收获。薛教授的个人简介包括她的教学成就和学术研究,是一位优秀的学者和教师。





  “我认为,教学过程既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也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这个过程,就像调制咖啡,糖少了太苦,糖多了太甜,拿捏好分寸,才能炉火纯青。”通过越洋电话,远在加拿大的薛可教授谈起她教学生涯的点点感悟,让记者走近了这位谦逊、认真、和蔼、亲切的美丽“烛光”。
  教研相长,师生共进
作为一名学者,薛可教授出版专著、主编教材、主持课题,获得各类奖项十多项。作为一名教师,薛可教授闻名院内院外,是广受同学好评的王牌老师。可以说,无论是从学术成就还是从教学成果来看,薛可教授都是业内的佼佼者。
  “有人可能把教学理解为付出,把科研理解为收获,我不这样认为。没有科研的教学会显得肤浅和苍白,而没有教学的科研会显得孤立和闭塞。”薛可教授说。在她眼中,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她的很多科研的创新,都是在教学中完成的。在教学当中,能把本来没有思考完整的东西完整化,这是个教研相长的过程。
  谈起自己的学生,薛可教授赞不绝口:“像交通大学这样的名校,生源素质优秀,学生中有一大批青年才俊。”在薛可教授看来,每个学生都是与自己共同探索真理的伙伴,事业发展中的战友,与他们的交流沟通,不但非常愉快,而且很有长进。薛教授说她喜欢与学生当面交流,经常请学生喝咖啡,尤其是思想特别活跃的学生和特别远离大众的学生,她一般都会跟他们做比较深的交流。校园周围的咖啡厅成为薛教授与学生经常光顾的场所。
  志存高远是态度,功在诗外是方法
对于教学工作,薛可教授的理念是“志存高远,功在诗外”。身居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薛可教授把自己定位成灵魂的工程师,而不是知识的教书匠。
  薛教授说,人文社会科学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所有的课文,即便老师不讲解,学生也能看得懂,假如照本宣科,一定是乏善可陈、令人生厌。因此她认为,一个好老师,一定要讲出教科书以外的东西,生动活泼地把学科的灵魂和脉络梳理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中充满乐趣,真正掌握学科的精髓。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薛老师把重要的知识点努力讲得入木三分,配以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和实践环节,把死板的概念变成活生生的演绎过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赢得了学生的好评。
  虽然这样的授课方法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备课,但是薛教授乐在其中。“志存高远是态度,功在诗外是方法”,这不仅是她一贯秉承的教学理念,而且经常以此来勉励学生。
  严师出高徒,真情换真心
薛可教授说,自己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凡事过于追求完美。做项目时,她和学生们常常要一遍一遍地修改论文、反反复复地讨论交流。“举一个例子,我指导过四个小组的PRP项目,最少的文字都在十五万以上,最多的小组做到了近三十万字,每个组的修改都在十次以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薛教授孜孜不倦的指导和修正之下,学生们普遍感觉到从知识到方法,都有很大的收获。参加薛教授指导的PRP项目的学生,有好几篇论文得以发表,陈实同学根据PRP项目所做的论文还拿到了学校的本科优秀毕业论文奖。
  薛可教授兢兢业业的授课态度、妙趣横生的授课方法,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和追从。“我曾经开过一门全校性的选修课,因为选修课限制选修人数,有个理学院的男生连续几个学期都无法选上我的课,但这个学生告诉我,他宁可不要学分也要来旁听。我每次下课以后,要到校车车站去坐公车,路比较长,而且有可能赶不上校车。这个学生总是用自行车带我到车站,风雨无阻,使我非常感动。”说起与学生之间温馨的小故事,薛可教授话语中溢满幸福。一位园丁,最快乐的时候,莫过于嗅到自己园中的花香吧!
(学生记者 陈 兑 王舒瑶)
个人简介
薛可,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传播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市场学会品牌战略委员会委员,上海品牌促进中心专家组成员。
  独立出版专著4部,主编、副主编、参编各种著作及教材37部,在《Public##Relations#Re-view》、《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南开管理评论》、《新闻与传播研究》等SSCI、CSSCI及核心学术期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70多篇,论文多次被“人大复印资料”引用。获“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师”、“上海市新闻奖”等各种奖项19次。